燕京東城區,《當代》雜誌社。
這個在九十年代影響極大的雜誌社,此時的辦公地點還略微有點寒酸,這個雙月刊的雜誌社,是這個時代刊登長篇的權威性的雜誌,思想深度與文筆的精妙到不了一定程度的作品,是很難在這家雜誌上發表的。
當初的《白鹿原》就是在這個雜誌上連載發表的,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一般情況下,雜誌社裡是非常安靜的,這裡每隔一段時間就能收到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稿,需要編輯們進行簡單的劃分,然後各自審閱,覺得作品不錯但還有瑕疵的,就開始聯係作者,指出其中的不足,希望作者進行修改。
而發現寫得十分不像樣子的,那也得給人封裝好了,退回遠處,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將來稿弄丟的。
畢竟往他們雜誌社裡投的稿子,都是中長篇,謄寫一遍極為不容易,有的人甚至是直接就將原稿發了過來,這要是弄丟了,對於原作者而言,估計要痛惜好長時間。
當編輯發現了自己拿不準的作品時,那就需要幾個編輯一起過目了,好與不好,都得要討論一下。因為有的文學作品很難評價它的時代意義與精神內涵,而且各個編輯的喜好也不一樣,有的人覺得這部不錯,但有的人卻覺得稀鬆平常,同樣一部作品,給的評價卻是天差地遠。
能讓一群口味刁鑽的編輯們都感到不錯的作品,最近五六年來都已經很少遇到了。
但是最近他們遇到了一本這樣的作品。
這是一部長篇,寫的是清末民初的一個故事,裡麵的人物形象極為飽滿,甚至可以說是刻畫的栩栩如生,對時代的變遷以及當時戰亂災荒的描寫,都透著那麼真實可信,裡麵的感情糾葛,地方矛盾,都寫的非常不錯,就是在男女感情上薄弱了一點。
但是瑕不掩瑜,其文筆之老道,描寫之細膩,故事布局之精妙,在同時代的作家裡極為少見,尤其是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深沉氣息,極為震撼人心,這種沉鬱的風格,並不多見。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長篇,幾個編輯交叉審閱之後,都覺得寫得不錯,而且是相當不錯。
沒有一定閱曆,沒有詳細收集過資料的人,決計寫不出這種動人的故事來。
可是令眾人難以置信的是,寫出這部長篇的竟然隻是一名還在上初中的孩子,而且這個小孩子還隻有十三歲!
這怎麼可能?
即便是他的文筆達到了,他的閱曆也不可能達到文中的那種地步,所以一群編輯們在知道了原作者的具體年齡之後,全都不相信,大家一致認為是另有其人。
可是想來想去,好像人家也沒有必要以孩子的名義欺騙他們,這對原作者並沒有什麼好處,所以眾人想了想,決定還是把自稱是本書作者的關曉軍請到編輯部來,親自麵談。
一個人有沒有水平,文筆到不到位,在言談舉止上,自然而然的就能流露出來,這是很難騙得住人的,到時候一見便知。
三天前,編輯部陳又廷接到關曉軍的電話,說是不日即將來編輯部麵見眾人,這一下搞的大家都期待起來。
他們倒要看看,這個關曉軍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人。
而此時的關曉軍與關曉軍、關陽以及關山虎三人,正坐在去燕京的綠皮火車上不時的看著窗外飛逝而去的風景。
因為天氣太熱的緣故,車窗都被打開,風吹進車廂,將地麵上的垃圾吹的滿地亂滾。
這個時候的火車車窗還都不是封閉的,車速極慢,逢站就停,一路上搖搖晃晃,晃得人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