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米.巴特勒的離開,既在林克的預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的確,三連冠,這是很多球員夢寐以求想要達成的成就。很多人彆說三連冠了,想要拿一次總冠軍,那都得付出整個職業生涯來努力。
即使如此,都還不一定能拿得到。
但並非取得了三連冠的球隊就肯定能保持現狀,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標。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想在一支球隊重複乾一件事情的。
特彆是在連續三次奪冠後,人們的心理都會發生變化。
彆說三連冠了,即使隻是奪得一次冠軍後,冠軍陣容四分五裂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2011年的達拉斯小牛、上一個三連冠後的湖人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沒有球隊可以一直稱霸一方,球員們巨大的流動性,也是nba的最大魅力之一。
對此,nba著名教練,現任熱火隊總經理帕特.萊利早就研究並總結過這種情況,他將這種心理形象地稱之為“貪多症”。
帕特.萊利不僅僅是一個知名的主教練,這還不足以概括他的偉大。萊利對籃球這項運動和對nba這個聯盟的理解,是非常透徹的。
他是為數不多的能在這個聯盟以球員、教練和總經理三個不同身份都拿到總冠軍的人,這可不是因為萊利運氣好。
他能在教練崗位上帶領球隊奪冠,也能以總經理的身份敲定熱火三巨頭這種地震級的轉會。
他對籃球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曾預言未來籃球不同位置之間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籃球場上將是五個2米05左右的球員在比賽。
而現如今,這個趨勢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冠軍球隊的貪多症,同樣是帕特.萊利提出的一個非常真實的理論。
一場比賽、一個係列賽乃至一個賽季裡,或許都不會體現出參與度對球員熱情與動力的影響。
但兩個賽季呢?創立王朝呢?當第三第四個賽季你依然隻是默默地待在底角投中空位三分,再結合冠軍球隊“我曾經登上過山巔”的惰性,你還能保持第一次衝擊冠軍時的專注度,並依然覺得每天見到相同的麵孔打完82場比賽是一件有趣且富有激情與榮譽感的事嗎?
一支球隊在某年奪冠後,第二年,所有球員都會想要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金錢、更高的地位或者更多的出手。
他們會想“我已經是冠軍球員了,我總該有些自己的特權,而不是每天都重複做擋拆、空位三分這樣的事情,把聚光燈讓給另一個人”。
他會想自己獨當一麵,開創屬於自己的冠軍時代。
他會想自己冠軍已經拿得夠多,也許該換一種方式繼續職業生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欲望,這就是冠軍球隊的貪多症,一個發生在每一支奪冠球隊身上且不可避免的現象。
帕特.萊利在很多年以前就把這種現象看得透透徹徹並提出理論,他知道這個聯盟裡的球員們並不是一串串數據,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你不可能讓所有人的想法高度統一,就好像伊戈達拉偏偏不喜歡當家球星的角色,但有些人卻對此如癡如醉。
很多年前,被波波維奇發掘並一手培養起來的後衛加裡.尼爾離開馬刺時就曾說過,“馬刺的確是一支偉大的球隊,但在那裡無論拿再多冠軍和勝利,你都永遠不是主角。主角是帕克,是吉諾比利,是鄧肯,根本沒人會記得你。”
因此,加裡.尼爾選擇了離開。
所以說,並不是一支球隊一直贏,一直拿冠軍,所有人就會一輩子留下的。
彆說這些個角色球員了,像詹姆斯、加內特、保羅等超級巨星,都未曾做到終老一隊。
而那些終老一隊的球員,也不一定像表麵上那麼光鮮。
彆看現在鄧肯已經成為了馬刺的標誌,但在千禧年初,他曾經也無限接近過奧蘭多魔術。
彆看科比現在是湖人的圖騰,但他曾經可是鬨著要去芝加哥打球的。若不是湖人搞來了加索爾,天知道科比現在還是否穿著紫金戰袍。
一開始,林克其實也有些難以接受巴特勒要離開這件事。
但第二天回去思考過這些後,林克就釋然了。
他不僅僅接受了巴特勒想要離開的事實,並且也已經做好了更多人會離開的心理準備。
這個夏天,是一個美好的夏天。但也不可避免地,會是一個離彆的夏天。
“怎麼了?昨天和吉米吃飯回來後你就老走神。”躺在林克懷中看電視的瑞秋摸了摸他的臉,林克這才回過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