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榆林(1 / 2)

1644英雄誌 韭菜東南生 3774 字 5個月前

……

在九邊重鎮中,榆林鎮正好處在中間地帶,屬於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位置,往西是寧夏、甘肅,往東是大同和大明京師。一旦榆林鎮被外敵突破拿下,長城防線就有一破為二,首尾不能相顧的戰略危機,大明就將承擔極大的壓力,一個不慎,整個防線都可能會崩潰,反之,如果大明堅守榆林鎮,東線西線就可以相互支援,西段長城也就穩如泰山。

為保榆林,大明一直在榆林設置有重兵,並將延綏巡撫的駐節地設置在榆林,正統年間,裁撤漠南衛所時,諸如東勝衛這樣極具戰鬥力的衛所也劃歸到了延綏鎮。

除了重兵之外,明廷在榆林衛修建有軍糧倉,儲備有寧夏、固原、延安等地的軍事儲備糧,並在榆林紅山堡設立與蒙古部落“茶馬市”的交易點,每月有小市,每年一次大市,定期通商交換貨物,進行各種交易。

也因此,榆林道路發達,交通便利,設置有多處驛站,通往寧夏甘肅和西安等地,李自成就是榆林驛卒出身。

而榆林下轄的縣也都大名鼎鼎,比如“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米脂、綏德、清澗都是榆林下屬的縣。李自成更是土生土長的米脂人。

《明史》記載:“榆林為天下雄鎮,兵最精,將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餉又最乏……”

……

一般人都以為,明末缺餉最嚴重的是遼東鎮,袁崇煥之前,遼東數次鬨餉兵變,甚至逼的遼東畢自肅懸梁自儘。

但其實不然,明末最缺餉的是甘肅、寧夏、榆林三鎮,因為遼東戰事興起,從遼東、薊州,宣府一直到大同,都被建虜侵擾,就戰略的角度,這四鎮一直都被大明朝廷所重視,其實是遼東鎮,每年幾乎消耗九邊一般的軍餉,相比之下,西線的甘肅寧夏榆林,就比較安寧了,也因此,甘肅寧夏榆林三鎮的欠餉問題十分嚴重,崇禎九年,為了討餉,甘肅鎮發生軍士嘩變,衝擊官署,殺害巡撫王楫,身為副使的丁啟睿軟硬兼施,強力彈壓,最終將嘩變壓了下去。也因為此功,丁啟睿被朝廷重視,後來一路升遷,成了開封之戰的主帥。

因為朝廷關愛的眼神不在西北,西北三鎮極苦。

這其中,榆林土地最貧瘠,最不易種植,然則民風卻也最彪悍,一直以出猛將精兵而著稱,隻要有戰事,男女老幼抄起家夥一起上,人人奮勇,這也是榆林精兵猛將層出不窮的原因和根基所在。

崇禎十六年,以五千殘兵抵擋十萬順軍,屹立十幾日,亦是此種膽氣的彰顯。

一座蒼茫蕭瑟的長城邊塞,城外一望無垠,極窮,極瘠,極勇極苦的人民

以上,是尤振武腦海裡對明代榆林的前世記憶。

……

而當真正走出家門,來到榆林街市之時,尤振武微微驚奇的發現,比起他想象中的貧瘠殘破、乞丐成群,榆林市鎮的景象,其實勉強還算是可以,街邊的乞丐雖然也有不少,三三兩兩的捧著缽碗乞討,但卻不是處處可見,細細一看,基本就是剛才在尤家門前搶饃饃的那一群。

街道上的人流不算密集,市井也不能算繁華,但卻也是應有儘有,一路走過去,蘇杭的綢緞鋪,潞州綢鋪,澤州帕鋪,臨清布帛鋪、絨線鋪,糧米店,雜貨鋪,藥鋪,酒樓茶樓,算命的,代寫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貨物和行業還真是齊全。

唯一不出意外的就是,榆林糧價高的嚇人,糧店的價目板上,清楚寫著:今日米價,精米一石二兩六錢,糙米一兩五。

至於豬肉羊肉的價錢,就更是高昂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