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曆史旁觀者(2 / 2)

逆行萬年 章渝 5052 字 2個月前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天亮的時候,玄殘、九遺和卓非凡離開了高樓,三年後,他們三人將門派中的俗事擺脫後,再次來到了白鹿書院,不過是以供奉的身份。

九大派的道兵擊敗了朝廷的大軍之後,再次直撲京城,京城裡一日三驚,很多人以為大梁帝國就此崩潰,就連城衛軍也大量的逃亡,京師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但九大派這次卻沒有入京,而是在京師附近徘徊,三天後,陳雲英帶著三千邊軍中的精銳趕了回來。

這些人都是久經沙場的精銳,一個小隊就能威震西方三十六國,他們是唐芸娘為陳雲英準備的重建天下的力量——唐芸娘也看到了大梁帝國的腐朽,老皇帝和文官那一脈唐芸娘根本不再指望。

九大派和陳雲英對峙了數天後,選擇離開了京師,陳雲英入京後不久,十五萬邊軍緊隨其後入京。

陳雲英當年在京師裡麵殺了許多的權貴,卻贏得了邊軍的擁護,再加上唐大娘上百年的經營,她有了問鼎王位的能力。

那是陳雲英傳奇的開始。

那是一段充滿了謎團的曆史。

七月初三,陳雲英帶領三千邊軍入京,二十日後,十五萬邊軍相繼來到了京師的周圍。

後世的曆史學家對於陳雲英能夠如此輕易的控製局勢總覺得不可思議,中間仿佛有什麼東西讓曆史無法的拚全。

比如九大門派應該趁著勝利攻下京城,就算是有所忌憚也應該不停的騷擾朝廷和邊軍,比如儒門和文官應該拚死反擊,比如……那些比如隻要發生一起,陳雲英就不會如此輕易的勝利,但那些理所應當發生的事情,都沒有發生。

以至於一直有一個觀點,那就是陳雲英和九大門派做了一場雙簧,大家本來就是串通好的。

陳雲英輕而易舉的掌控了京師,然後開始了清算。

二十萬京營的覆滅,撕下了朝廷最後一塊遮羞布,就連最保守的人都認為到了需要改革的時候了,一些讓人歎息的事情不能再發生。

幫助九大門派指揮謀劃的軍官團都是從朝廷哪裡叛逃的,而他們叛逃的原因歸根到底就是被一些昏庸之輩陷害逼迫。這些人本來可以成為朝廷的支柱,如今是九大門派的一份子。

京營覆滅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因為內部的叛亂,而幾名將領叛亂的原因很簡單,他們當了二十年的軍官不得提拔,就算是一次次立功也被彆的人替代,或者是因為為人清廉而被不停排斥譏笑,或者能力出眾卻被故意打壓等等。

這些人心中滿是怨恨,如果不是為了家人早就不乾了,現在有人給他們機會他們絕對會奮起一搏。

二百年的和平,大梁帝國積累了太多不得誌的怨恨,而這些怨恨歸根到底還是朝廷上下充斥了各種小人、庸官以及挖牆腳的。

和平時期這些事情上位者會為了穩定而故意忽略,但現在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但朝廷想要追究下去,卻發現盤根錯節之下還動不了那些昏庸之輩,用一個官聲很好的官員的話說,我支持朝廷砍頭,但我的子弟不能動,他有錯但可以改,誰動了我就和誰這輩子不死不休!

這還是官聲很好的官員,那麼普通官員呢,或者說整個朝廷呢?

一百五十年前就有人提出過文武皆同列同職,百年前靈帝想要改製,再到跟前,也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各種改革的意見,但結果都是無聲無息。

到現在,文狀元騎馬帶花,翰林苑陛下親自宴請各位進士,而武舉中了之後,不過是偏殿中一個小官宣旨,然後一人一杯酒就到頭,要慶賀隻能是大家湊份子去喝酒,青樓女子寧可倒貼那些窮書生也不願意伺候他們。

這樣正常嗎?不正常,就連文官都知道不正常,但彆人家的孩子死不完,反正拚命打壓就是了。

唐大娘二百年威壓武林,也讓中原內地和平了二百年,但也讓一些膿包長大的不可收拾,現在挑破了大家才發現朝廷的問題是如此的大!

儒門和文官是寄生在朝廷身上,如果朝廷不存在了,武人建立了政權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