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蘇六還是自儘謝罪吧!(2 / 2)

儘管不知羽檄中的內容,但他還是敏銳的覺察到了劉徹那令人不寒而栗的變化。

現在他已經渡過了最危險的時刻。

而劉據卻才正式進入了最危險的境地……

不管究竟發生了什麼,劉徹都已對劉據產生了真正的芥蒂,僅是命“蘇六”自儘,便已經足以說明問題。

相比較而言,劉徹此前砸案幾摔坐席反倒說明他並未真正介懷。

自三年前,劉據忽然發生變化以來,劉徹時常變得情緒化,也總是在許多事情上對劉據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就像一個外厲內荏的慈父……

經曆過多次這樣的事情,都讓蘇文這個最親近的近侍都快忘記,真正的劉徹究竟是什麼模樣了?

而現在的劉徹,才是真正的劉徹,那個令天下人不寒而栗的天子劉徹!

劉據這回,八成是真正觸動了劉徹的逆鱗。

真正的朝局動蕩,恐怕已在路上,不論是誰在這樣的動蕩中,都隻能自求多福……

……

經過一個多月的建設。

對馬島上的海港已經初見雛形。

與合浦海港不同,對馬島上的倭人數量太少,漢軍隻能成為建設海港的主力。

與此同時,楊仆麾下的水軍也已經探明了東南方向大島的位置,甚至沿岸繪製出了海岸線,並在海岸線上標記出了幾處登陸大島的適宜地點,今後若要在大島上修建海港,應該也會從這幾處地點中選址。

另外一邊。

公孫卿和那乾方士巫師對對馬島上的倭人的教化事宜進行的也比較順利。

雖然不是人人都擁有成為翻譯的語言天賦,但經過有教無類的篩選之後,也從中挑選出了四十餘人,這些人作為帶路黨應該也夠用了。

而公孫卿和那個方士巫師也在這個過程中對倭人那種咿咿呀呀的簡陋語言有了一些了解,如今已經基本上可以和他們進行順暢的交流,之後登上大島之後開展傳道工作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就算大島上的各個部族有可能存在各自的方言,但據這個部族所說,其實也是萬變不離其宗,就像先秦時期各國的文字一樣,就算多一劃少一筆,總的來說還都遵循著一種規則,學習起來也更容易。

何況此時的倭國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文字,大部分能夠寫出的文字,都源於秦之徐福此前的教化和傳播。

而在這個過程中。

除了韓說繼續率軍留守朝鮮半島,順便維持劉據一直在合浦大營的假象之外,趙周和倪寬也來到了對馬島上,就連原本停靠在合浦海港的大樓船也一並開了過來。

這樓船可了不得。

高足足有十幾丈,長幾十丈,總共分了四層,看起來就像後世的一座六層居民樓,以此就能容納數千兵卒,運送物資也是一把好手。

若非說樓船有什麼缺點,那就是航行速度比較慢,航速大概也就隻有中型戰船的一半。

而且相比小中型船隻而言,樓船已經體型較大,重心也相對較高,因此對於颶風的抵禦能力也要更差……畢竟此時的造船基礎和後世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所用的排水技術其實和那些中小型船隻差不多。

可惜劉據實在不懂這方麵的知識,否則肯定得想辦法幫忙改造一下,儘可能提高樓船的安全性。

“楊將軍,命你的人再沿著大島的海岸往北部探查,最近也要查到這裡。”

劉據又在地圖上標記出了一個地點。

據他所知,石見銀山不在距離對馬島最近的九州島上,而是指本州島的西南一側。

這一側也同樣麵向朝鮮半島,隻不過不論是從合浦海港,還是從目前在對馬島上建設的海港而言,船隻航行的距離都幾近翻倍。

而出於對此時船舶航海技術的不自信。

劉據認為一旦開始開采銀山,還是得認真規劃一下,設計出一條既安全又省力的運輸路線最為妥當。

另外。

如何利用倭人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事。

命公孫卿等人前來傳道,是為了在精神上對倭人完成“閹割”,同時這些倭人的肉體也需要充分利用。

挖礦那種既辛苦又危險的事,自然非他們莫屬。

以倭人現在的生活水平,應該隻需要付出很小的代價,就可以讓他們心甘情願的為大漢做事……並且倭人現在應該還處於部落奴隸製的社會製度,可能隻需和這些部族的奴隸主達成“合作”,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人力投入進來,就連管理和激勵機製都不需要費心安排。

但是冶銀的事,就不能讓倭人參與了。

因為現在的倭人連冶銅都不會,自然也不知如何冶鐵。

而一旦讓他們接觸到冶銀,隻怕很快就會掌握冶銅和冶鐵的技術,從而掌握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到了那時候,倭人可能就沒那麼聽話了。

劉據的想法是。

將銀礦挖出來之後,直接運上船隻,送回朝鮮半島之後再在朝鮮半島冶煉。

最後再將冶煉好的白銀運往長安……

反正運輸銀礦走的是海路,要比陸路容易許多,運輸量也可以更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