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7 章 難民入境(1 / 2)

如同蘇韻所預料的那樣,十二月中到下旬,從荊州方向湧入了一大批難民,黑壓壓地朝著始安方向而來。

隻是誰也沒想到,難民的數量竟如此之多,遠超萬人。

這些難民多數是荊州境內的百姓,由於各處起義,加上今年下半年小有旱情,官府不作為,河道堵塞無人清理,更不提修建水利,百姓糧食大幅減產,山匪趁機流竄下山作案搶奪百姓本就為數不多的糧食,上頭朝廷收取稅賦時更是層層盤剝,老百姓三餐無繼,隻得背井離鄉尋找出路。

聽說瀝州如今由越王統治,那裡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於是大批流民湧向瀝州的方向。

難民如蝗蟲過境,所過之處,樹皮都被剝得乾乾淨淨,隻剩下一片荒涼。

這些人身穿破爛的衣衫,麵黃肌瘦,神色彷徨,身上的衣衫上布滿了補丁和裂痕,仿佛是一塊塊拚湊而成的廢布,臉上顯露出疲憊和饑餓的痕跡,肌膚黯淡無光,眼眶深陷,仿佛是被抽乾了生機的乾屍一樣。

許正初一時間如臨大敵,好在五千官兵駐紮郡內,第一時間接到消息後立即調兵三千人趕往邊境的隋化和義熙兩縣維持秩序。

自上次開了郡守會議後,許正初一回來就下令讓這兩個靠近荊州的邊界縣份建設難民安置區,但他們還是低估了難民的總數。

官兵到達義熙隋化兩縣,孫千戶命一半士兵維護秩序,一半則砍樹搭建房屋,確保難民營的房子能做到遮風擋雨抵禦寒冷,避免這群本就不易的人陷於絕望的境地。

各郡縣也緊急調遣糧食運往兩縣,總算是在年二七之前將這些人給安頓了下來。

除了這一次的難民潮,蘇韻料想後續還是會有陸陸續續的難民奔著瀝州而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給瀝州帶來更多的勞動力,但隨之而來的也有各方麵的壓力。

最大的壓力就是來自糧食的壓力。

自蘇韻和秋夢期到了瀝州以來,從新製鹽法之後就開始在封樂各村鎮打造水車興修水利,大力地發展農業,兩年來,封樂的糧食要比以前高產了許多。

而新會郡之前是由李泰管轄,他同樣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在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方麵采取了一係列措施。

今年以來,大量的鐵質農具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糧食的產量。

隻是其他幾個郡縣就稍遜一籌,不過至少沒有荒著地,除去先前景仁帝征收的那部分稅賦後還是勉強能糊口。

今年下半年越王上位,瀝州原本收上來的這些稅糧也都被壓了下來不再往上麵交,此時瀝州的糧倉裡尚還有結餘。

但對蘇韻來說,這些糧食之於瀝州,那是夠了。

然而如今天下動蕩不安,其他州郡官府不作為,加上稅賦沉重,百姓種的地都不夠交稅,隻能任由土地荒蕪,這些地方將來要是歸入越國版圖,那麼蘇韻勢必要對這些百姓負責,她就必須養活這群人。

瀝州的糧食是遠遠不夠的。

說來說去(),

?()_[((),

如今生產工具普及,水利灌溉係統也越發完善,已經將這時候的糧食產量給提到了最高水平,想要再進一步增收,就必須從土壤和種子改良方向入手。

想要改良土壤,就必須想辦法研究化肥。

蘇韻不是生物學科專業人員,她對物理學方麵有一定的研究,所以能鼓搗出水車之類的東西,但涉及化學或者基因相關,基本上就束手無策。

在前往海外尋找高產作物如土豆玉米等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培養專業人才。

召集一批富有經驗的農人,還有對農事感興趣的人,從小開始培養,給予這些人員絕對優越的研究環境和條件,她相信,隻要方向對,一定會出結果。

就算不能研究出現代那樣高效高產的化肥,但普通有機肥的程度應該還是能達到。

招攬種子基因方麵的人才,就算研究不出雜交水稻,但至少也能在這個基礎之上,研究出至少比現在更高產的種子。

這也是為什麼她要把曆代以來一直采用的中央行政機構由六部要增至八部,以前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增加了農部和商部。

糧食是民生的根本,是所有一切的定心丸。

沒有農業沒有糧食,她們現在大力推行的商業就會缺少基石,終究不過是一場泡沫。

其實說白了,先前的六部最主要的作用是管理,讓天下百姓臣服於當下的統治機構,而把農和商提出來了,才是邁向經濟繁榮的第一步。

她理念是提出來了,但是缺乏人手,如今的農部堂官也是先前李泰留下來的人中一個叫做米永豐的官吏來擔任。

除了此人在農事方麵有一定的研究,蘇韻選他或許還是因為他那名字討喜,和農業這個部門太相襯了。

米永豐自上任後確實也是兢兢業業,到處奔波忙碌,少有停歇。

但老問題繼續凸顯,還是手下能人較少。

人才是第一資源,經曆過了經濟蓬勃發展的新時代,蘇韻太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了。

在沒有人才可選的時候,就隻能自己慢慢培養。

她能做,就是為這些人才提供一切所需求的條件,讓這些人能夠不遺餘力地投入研究中。

但她也知道,這些事情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隻能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

荊州難民湧入,許正初忙得腳不沾地,哪裡還能顧得上過年。

不僅他沒辦法好好過年,始安郡的綏化和義熙兩個縣份的官員胥吏也是忙得連軸轉,越王政府在內部係統宣布,過年加班發三倍俸祿,這讓幾個郡縣的地方官員心理上稍微得到了點安慰。

綏化縣內,看著越來越多湧入的難民,本縣百姓也是心憂不已,生怕原本剛剛穩定下來的好日子被這夥人給打亂了,也害怕隨著難民越來越多,糧食都被買走了,到時候他們吃什麼?於是紛紛上街購買糧食,打算囤積一些在家中。

可誰知到糧店後,發現排了一溜

() 長龍,

糧店門口還守著兩名官兵。

抬頭一看,

糧店上麵還掛了一條橫幅,上麵寫著幾個大字:嚴打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違法違規行為!

隻聽那士兵喊道:“越王說了,糧食管夠,每人憑著戶籍購糧,一人一天上限是一斤糧,可購買十天的量,凡發現倒賣糧食者,輕者打三十大板然後送去挖礦,重者斬首!”

眾人頓時竊竊私語。

“憑什麼不讓人買啊,我有銀子還不給買,真的是。”

“就是,又不是不付銀子。”

一旁有人聽到後,道:“一人一天一斤米就已經不錯了,你還想怎樣,你要是吃不飽可以去衙門反映,會有人核實你的飯量讓你多買幾斤。”

“彆搭理這種人,肯定是想趁著現在咱們縣裡糧食價格便宜買下來,等以後缺糧了,或者拿糧食去彆的地方高價賣出去,掙那些不義之財。”

旁邊那人一聽,衝著前頭還一臉憤憤不平的男人呸了一口道:“越王防的就是你們這些奸佞之輩。”

“大夥兒彆擔心,官府發告示了,現在的米價就定這一個價,大夥兒要是在哪個店買到更貴的,舉報到衙門去,到時候自有官兵處理他們,咱還能拿到一筆獎勵。”

“真的嗎,那我可得到處走走,看看是不是有哪個奸商敢趁著這個時候出來興風作浪。”

“越王心裡真是向著咱們老百姓,平了物價又不讓奸商囤積糧食,這下咱哪裡還用擔心以後買不到糧。”

“是啊,以前那些官府可沒管過這麼多,一到饑荒時期就大門緊閉,生怕百姓上門要糧,更有甚者官商勾結,拿著衙門倉庫裡的糧食給商家高價賣出去,二一添作五發傷天害理的財。”

“果真是臭惡啊,依我看,這天下還得越王做才好,咱老百姓也不用再擔驚受怕。”

“可不是嘛,自從越王上台後,我們家如今可有奔頭了,等這年一過開了春,我家三口人分到的九畝地又可以撒種子了,到時候隻交一成的稅,剩下的我吃不完,還不得賣出去,到時候哪裡還愁糧。”

其他幾人一聽也紛紛附和,“我家人多,也分了十幾畝地,今年又跟村裡兩戶人家湊一起跟福隆錢莊貸了銀子拉了頭母牛和三套農具,到時候靠這頭牛咱三家的田地也能輕輕鬆鬆把地給犁了。”

“巧了,我們也是跟村子裡其他戶一起買的牛,單一戶買又太貴了,舍不得這個錢,三戶湊一起,到時候一年還上那麼一點,兩年就還完了,往後這牛就是自己的了。”

眾人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

義熙縣。

大年三十。

北風凜冽,南方濕冷的天氣讓人無所適從。

義熙難民安置區內安置著五千多名從荊州各地來的難民,將整個安置區給塞得滿滿當當。

在安置區過去三公裡的地方,是一千名官兵的營寨,除了維護秩序

(),

(),

三三兩兩的大夫蒙著麵巾時不時提著藥箱經過,清潔人員也到處在忙碌著,他們四處點燃著蒼術和艾葉,通過草藥的煙來達到驅邪避穢(消毒)的目的。

對於一些新來的人,也及時安排他們剃發清潔,換上乾淨的衣裳,免得引起各類疫病。

這些衣裳有些是蘇韻名下的製衣坊生產的,有些是城中大戶人家捐贈的舊衣服,比起難民身上那些肮臟邋遢之物要強上許多。

在一座臨時搭建的營帳中,一老者一邊烤著火一邊道:“還以為我這把老骨頭熬不到明年了呢,眼看今天都大年三十了,再過幾個時辰就過年了,真是老天開眼啊。”

旁邊一年輕人道:“得了吧,什麼老天開眼,是越王開眼,若不是到了瀝州,住進安置區,咱們這群人都得死在路上,這會兒哪裡能坐在這裡美滋滋地烤著火。”

“說真的,要是能打到荊州,打到我們家附近,我還是想回家,聽說這裡百姓不用交人頭稅,服徭役還有銀子拿,分了地稅收也不高,咱啥時候也能享受這個福啊。”

年輕人聽到這話,道:“依我看,越王定不會偏安一隅,以後肯定會打到荊州去,咱們來路上好幾個縣的縣令都跑了,有的衙門被流寇給占領,要是越王帶兵過去,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