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第 131 章(1 / 2)

洪武二十四年, 福建泉州港迎來了自建港以來最尊貴的客人——大明的皇太孫。皇太孫偕一乾文武行水路南下,曆經十餘日,這一日, 他們的船隻終於抵達了泉州港。

太孫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巡察福建的備倭情況。數年前開建的以廈門城為主要防禦點的沿海防線已經竣工, 在這兩年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戰果,洪武帝派已經虛歲十八的皇太孫來視察合情合理。

但消息靈通的當地書商還是打聽到另一個消息,太孫此行前來還有一個目的, 那就是暗中探訪,遴選能夠承擔大明正在編纂的《文獻大成》的印刷書商。

作為全國最大也是最繁榮的出版勝地,整個福建加起來大小書商有三百餘家, 光泉州港一處的書商就有二十多家, 這些書商在打聽到這個消息後都激動壞了。

能夠為官方出版圖書意味著什麼?那就是要飛黃騰達的節奏啊!

有官方的資金支持,他們就能找最好的雕工,借由官方的渠道將書籍發往四海八方, 這是多大的一個市場?

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書都是給誰看的?皇宮裡還有朝堂上的貴人啊, 做了這一票,他們的書社以後就是給皇帝印過書的。

沾了皇氣, 作為大明第一IP, 沾個“皇”字就意味著數不儘的客源啊。

這才是最大的收益!!!

於是, 這廂皇太孫還未抵港, 那廂泉州港的各家書社已經開始不約而同地張燈結彩, 書商就仿佛打了雞血一般, 使勁渾身解數, 將自家最新、印刷質量最佳的書冊放到了書社最顯眼的位置。

有消息靈通的外地書社東家更是一咬牙,竟千裡迢迢跑到泉州港,在最熱鬨的大街上盤下了一間鋪子, 掛上牌匾、寫上書目、係上紅綢,碼放上最新的書籍,一家正兒八經的書社當即新鮮出爐,並且極其招眼。

要知道書社這種存在以往的主要客源是各地考生,其鋪麵也多位於學宮、孔廟附近。鬨市區這種地方不僅和它們的逼格不符,而且客人又魚龍混雜素質不一,書籍這玩意容易壞也容易臟,所以他們是從來不來的。

但是立刻有人意識到這樣做的好處,皇太孫畢竟是個小年輕,小年輕到了一個地方後能不去鬨市區逛一逛嗎?到時候太孫殿下走到鬨市區可不就是第一眼看到了那間書社?而且他此行有任務在身,肯定會走進去看一下啊!

到時候滿大街上隻有那一間,又是太孫逛的第一間,這跑去鬨市區開分店的書店可不就能給太孫留下深刻的印象嗎?

卑鄙,太卑鄙了!

於是,讓泉州港居民看不懂的一幕就這麼發生了——鬨市區的若乾家店鋪先後關了門,再開門時已經換了東家,並且成了書社,放的還都是些極為陽春白雪光看書名就讓人沒興趣去翻看的書籍。

然而,哪怕書社每天門庭冷落,這些掌櫃也絲毫不著急,每天就舉著個雞毛撣子小心翼翼地撣去書籍上沾惹的灰塵,像是照顧嬌嫩的嬰兒般精細。

而且,這些掌櫃每天都沒事就笑眯眯地站在門口,看上去古怪極了。更可怕的是,這些掌櫃那笑眯眯的眼神中似乎時不時會閃過寒光,每次看到小青年入店都是一陣熱情的噓寒問暖,又是端茶又是送水的,很是殷勤,然後長篇大論地給人介紹自家店鋪的曆史。

入店的年輕人通常都會這古怪的熱情嚇一大跳,最後離開的時候不得不順手買上幾冊書,否則,總感覺不太好意思走出去。於是,泉州港的讀書人紛紛懷疑這是書社新出的推銷手段。

明明威力不大,但是感覺傷害力驚人啊!

其實,這是書社掌櫃們經過一通盤算後的策略。他們猜測,太孫殿下會喬裝探訪書社,雖然他們不知道皇太孫長什麼模樣,但他們知道太孫殿下的年紀啊,在這個年齡區間的每個年輕人都有可能是太孫殿下,所以,絕對要好好招待!

事實上,他們猜得沒錯,木白的確是微服私訪了,但和他們想象不同的是,他不是一個人。

木白此行南下是和小夥伴沐春一起的。

沐春的父親是如今的西平侯沐英,在洪武十四年領兵攻下雲南之後,沐英就鎮守於此,迄今已經有十年。

作為沐英的嫡長子,沐春在洪武十五年後便作為朝廷和邊塞的橋梁長期留在了京城,這次南下,他的任務是要去雲南傳達中央的旨意——洪武帝在明年打算遷三十萬南京居民入雲南,要雲南方麵做一下準備。

其實,這種旨意也就是一句話的事,讓他千裡迢迢跑一趟,實際上也是洪武帝給自己的養子和養孫一個團聚的機會而已。

不得不說在對待自己的親人方麵,洪武帝當真能稱得上是相當的慈愛。

作為一方鎮守的嫡長子,沐春如今的身份嚴格說起來算是半個人質,按照常規,他非但不能離京,到父親所在的雲南傳旨更是想也不要想。

但實際上,沐春在應天府可謂出入自由,洪武帝非常喜愛這個文武全才,又曾經照顧過大孫子的養孫,各種恩寵賞賜如流水一般不說,還常常交付重要任務,他對沐家父子的信任可見一斑。

而沐家也不曾辜負他的信任,沐英鎮守此地的十年間,雲南的社會經濟情況大有改善,如今雲南的屯田總數已是將近九十多萬畝,雲南鎮守官兵的糧食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甚至有餘糧用以應急救災。

與此同時,沐英對於當地官吏約束破嚴,如今雲南一地已稱得上吏治清明,昔日奢香夫人遇到的作威作福的地方官吏再未出現。

在部分土官的幫助下,雲南境內修建了不少水利設施,引水灌溉農田的同時也防止了水患的發生。

而雲南寬鬆的商業環境更是為當地提供了不少外來物資,如今,蜀錦、棉布在當地的市售價格已經跌落了一半不止,而雲南本地的紮染、蠟染商品也隨著商隊傳向了四海八方,從市場的反饋看,這種帶著點異域風情的美感很有市場競爭力。

安居樂業的環境和對文化事業的支持,使得雲南走出來的考生越來越多,他們的成績也越來越好。

隨著洪武帝屢次遷民入滇,也有越來越多的雲南年輕人走出了大山,現在在外地再看到穿著雲南服飾的異族已經不再是一件稀罕事。

譬如現在,看到兩個穿著明顯和當地人不同的小夥進入書店,掌櫃的連眼睛都沒有眨一下,依舊笑眯眯地跑去接待和介紹。

--不過對於這兩人,掌櫃的可沒有和之前一樣再介紹店鋪曆史啦。

俗話說,有需求就會產生供應。

在洪武十四年正式恢複科考後,大明朝的讀書人數量日漸增加,這自然也促生出了對書本的需求。

當然,這也和洪武帝在此前推行的教育下鄉有關。在洪武帝強行規定縣鄉必須開設社學,並且督促縣官進行掃盲式教學後,民眾的識字量蹭蹭蹭上漲,識字的人多了,對於書冊的需求自然也會增加,

加上在大明朝建立後,洪武帝在道路的建設河流的疏通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而為了促進民間物資流通,大明如今的商稅又是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十稅一。

稅務、交通的便捷程度、大量的需求,這些也在無形中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

這一切造成的結果是,書局宛如雨後春筍一般,在華夏大地陸續冒了出來,而如今書本這東西,雖然還不至於到宋時家家戶戶都能起書的程度,但也已經不再是昔日極其珍貴的存在了。

然而,書局多了,難免有良莠,印刷的質量更是沒有一個標準,如今大明朝的書籍市場完全是靠著商業的自我定位來進行定價。

質量好的,價格就高一些,走精貴市場,質量差的,價格就低一點,走平民市場,彼此間雖不至於涇渭分明,也儘可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

這也算是行業的一種潛規則。

而在泉州港,大部分的書店內都擺放著一些高大上的聖人學說或者是前人筆記、詩集。當然,也不是沒有意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