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1章 大馬趴(1 / 2)

華夏拍攝的那些個以清代道光、鹹豐,直到宣統這個末代皇帝為止時代背景的電影電視劇裡,這官員、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用的不是銅錢就是銀子,銀子一般還是兩頭翹翹的銀元寶、條狀的銀條或小石子一般的碎銀子。

其實這揚描述很多都是錯的,因為從明代後期開始就有大量的“卡伯”銀幣進入華夏——有人經過測算,從1550年到1645年,也就是從明嘉靖二十九年到明弘光元年、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海外流入華夏的白銀有14000噸,是這一時期華夏自產白銀的接近10倍!

清代前五朝時流入的估計會更多,這其中“卡伯”銀幣占了很大比例,隻是在那時候的華夏是用音譯法稱其為“比索”。

而從清代乾隆年開始,華夏沿海地區有錢人手裡出現了成色9成、重量基本恒定的雙柱本洋,這買東西時如果價值大,交易時更喜歡使用成色穩定的外來本洋。

對此張楠惡意猜測——那些編劇導演絕對沒他的曆史功底,再加上點刻意的“曆史需求”,不然你個我大清用外國銀元算個啥?

還有估計就是傳統慣性思維加視覺效果,比如周星星的《九品芝麻官》,要是裡邊用銀元代替銀條用來陷害包大人,那這效果就比較搞笑了。

最後可能性就是“銀元寶”道具好弄、成本低,銀元道具的難度明顯要難得多!

說白了為了利益,什麼史實都可以忽略。

沉船位置有大量銀幣出現,這給人很大的盼頭。維塔這趟下去是探路,沒指望他現代就開始打撈——深海打撈是細活,單靠幾具常壓潛水服不夠,還得加上其他設備。

時間長,事情多,反正麻煩一堆,還費錢。

張楠就在對澤口靖子道:“就不算設備購置費,單單船和人身上的費用一個月就是一兩百萬,時間拖得越久費用越大。”

這一聽,澤口靖子道:“可千萬彆虧本。”

對此張楠笑笑,“誰知道呢,下邊東西多就虧不了。”

說著就拿過通話器,按下通話鍵道:“維塔,先彆理那些銀幣,你先趟一趟海床上的淤泥,多看幾個地方。”

鬆開通話鍵,就聽維塔-布魯諾道:“明白,老板。”

鎧甲型常壓潛水服行動沒普通潛水服那樣方便,每次半跪用大鉗子清理,還不用兩條鋁腿趟者快。

但用趟的辦法隻能去掉還床上頭比較薄的一層淤泥,透過顯示器能看到又有些銀幣被趟出來,但更多的地方還是淤泥。

張楠不急,這船都沉了快三百年,木質結構早爛得七七八八,裡邊的貨物也會往下沉,這得慢慢挖。

維塔在海底下走得高興,有點費力也不在乎,不然在海底移動他能用上那四個推進器。

趟得高興,打撈公司獲得的寶藏越多,他們這些員工的獎金也就越高。如果這真是聖何塞號,那這次大家都能大賺一筆。

金錢給人以力量,維塔這腿也就沒感覺那麼累,這也走得輕快。

然後…

屏幕一陣晃動,潛水指揮室內的人都聽到維塔一句:“臥槽!”

所有人都驚得站了起來,澤口靖子甚至驚呼出聲:人型鎧甲顯然在往前倒!

這時候想靠推進器做到平衡也不可能,然後就是一陣淤泥激起的渾水,還好能聽到維塔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