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7章 能確認身份的東西(1 / 2)

一位紅軍中士在衛國戰爭作戰中英勇犧牲,遺體在這片沼澤林中無聲無息的躺了半個世紀,現在才被人發現。

他是誰

他多大了

經曆過什麼

他的家鄉和親人們在哪

無人知曉

紅軍當年沒有使用金屬身份牌,而是每人發一個密封小圓筒,裡頭可以塞一張寫明自己姓名、部隊番號與血型的小紙條,還是各人自己寫。

時間一久,圓筒密封環境被破壞,小紙條很容易灰飛煙滅,也就絕了找到其真實身份的線索。

像在沼澤區,一些紅軍遺體身上的小圓筒雖然被發現,但打開後,裡頭隻有一筒的水

其實按照亞曆山德羅夫的說法,就算發現沒有損毀的身份桶,裡邊也常常是空空如也,或者就是張空白紙條。

特彆是俄羅斯族的戰士,那年月其實對這個很忌諱的,總感覺寫上點東西放身份桶裡就像留了遺言,不吉利

如今聯合力量的所有軍事承包商在執行軍事任務時,都會在脖子上掛上塊公司設計的不鏽鋼金屬身份牌。

這倒不是最初那批美國籍員工的建議大夥是承包商,又不是國家軍隊,要什麼身份牌呀

是姐夫項偉榮的提議。

79年作戰,他一徒弟被發炮彈炸成了一堆碎肉,隻撿回來半口袋,背麵寫有其血型、姓名、部隊番號的兩塊領章也沒找到。

要不是戰友們就在附近,誰能知道這一堆碎肉的身份

那時候華夏軍隊為烈士們收殮時,標準步驟是撕下兩塊紅領章,有條件擦身,沒條件時就拿烈士那塊隨身攜帶的軍綠色毛毯裹上遺體。

質量很不錯單位一塊薄毛毯,當年參戰部隊中說的“活著是毛毯,死了就是棺材。”,說的就是它。

如果烈士隨身的物品裡找不到毛毯,那儘量去找一塊,實在沒辦法才用白布,然後裝進裹屍袋。

裹屍袋正麵有個小口袋,就是用來裝那兩塊領章的。

後方臨時烈士陵園接收烈士遺體後,先取出小口袋內的兩塊領章,做好登記,然後把遺體埋了。

棺木是基本沒有的,因為戰爭的前三天,邊境各縣老百姓踴躍捐贈出來的棺木就用完了

最後在一塊準備好的木板上用毛筆寫上烈士的身份信息,墳前一插,這就算暫時完事。

至於水泥修築莊重肅穆的烈士陵園,那是戰爭之後的事情。

後來複員後,看進口影視劇,項偉榮才知道在西方軍隊一般是使用身份牌,覺得這個才是燒不爛,一般也炸不碎的好東西。

在聯合力量成規模之後,他提了這事,也就成了公司內部立下的一個規矩。

這會繼續清理,除了中士軍銜標誌和那雙破破爛爛的德式軍靴,這位無名烈士還留下了個沒腐爛完的煙鬥、三十幾發鏽蝕的子彈、一個飯盒,其它什麼都沒有。

湯勺呢

對不起,紅軍當年有個“大湯勺令”,提醒參軍者彆忘了自帶個吃飯喝湯用的大湯勺,結果大家基本上都帶上了家中用慣的大勺子。

出生農村的士兵,從小習慣用木頭勺子,而且除非走遠路,平時吃完飯後,把勺子往靴子幫那一塞就行,方便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