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9章 那是大唐的方向!(1 / 2)

真正適應大規模冷兵器戰爭的環首刀,它壓根就不需要刀格,所以考古過程中發現的絕大多數漢代環首刀都沒這個部件,這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唐代早中期的橫刀。

就像這柄橫刀,完好時除了那個環首,從刀柄直至刀尖部分,幾乎就是差不多的尺寸,從頭到尾就沒什麼突出的地方。

配上個夠長的刀鞘,當然可以很方便地連刀柄都塞進去。

至於為什麼會采用這種如今可說已然絕跡的刀裝方式,農博升的觀點是“很多人認為大概這樣在戰鬥時不容易被對手奪刀,但我個人感覺這樣的解釋有些牽強。

都對陣了,刀在手上,又不是鬥毆。

這防水防潮可能是原因之一,刀柄基本上纏麻線,一塞進去不透氣。

也可能就是個流行趨勢,並不是從戰鬥角度出發考慮的原因,反正刀柄無論露不露出來,實際使用時區彆不大。”

聽館長同誌說到這,張楠想到了係列於16係列之間不同的裝彈匣方式前者“一搭一扣”,後者傻瓜式的“往上一插”,就有人說美式的簡便聰明得多。

這邊是需握刀鞘最後邊一段之後“一順”抽刀,等刀柄抽出後才是順勢緊握

另一種緊握住刀柄抽刀,貌似少了個步驟,似乎是更實用了,比如在黑澤明式電影裡的日式劍客單挑時,後者能不能多領先那麼零點零幾秒的優勢呢?

可能會有吧,但那樣的極端情況在華夏漢唐時幾乎毫無意義,而且少了刀格,就是少了至少兩大道的工序。

一個小小的刀格貌似不起眼,其實加工起來牽一發而動全身

原本一根刀條到底就成,刀柄位置多敲幾榔頭,略微凹下去一點,纏繩子就能用,多省事。

要加個刀格,刀格加工要時間,還得敲出安裝刀格的位置,加工起來工時、材料顯然得多出不少。

要安裝得嚴絲合縫才好,對工藝要求就算不是很高,但粗製濫造顯然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