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東方之行(下)(1 / 2)

非洲建國記 詭術木偶 5654 字 6個月前

汕頭於1860年被迫辟為通商口岸,淪為歐美殖民者掠奪中國財富、華工出洋做苦力的一大跳板。

汕頭地處韓江和榕江出海口,“扼商彝出入之衝”,自然條件優越,很快吸引了英美,法,日等列強紛至遝來。

第二次鴉片戰爭不久,清政府被迫承認了華工出國合法化。

(當時的《北京條約》規定:清政府準許中國人赴英法殖民地和外洋做工)

至此,華人出國所有來自清政府方麵的最大障礙消除了。

西方人口販子更披著“合法”的外衣,在汕頭設立“招工局”,招募契約華工,掀起了掠奪廉價華工苦力的高潮。

所謂“契約”,即願意賣身移民的人與“招工局”商定工作條件和一定地點、期限,雙方同意之後所訂立的合同。

形式上雖有合同,事實上契約一經訂立,買方便把賣方當成“豬仔”任意擺布。

買賣華工,如同在牲口市場買賣牲畜一樣。

在所有列強中,英國是最早在汕頭設立領事館的。

領事館的位置在汕頭市礐石海地區,乃是一棟典型歐式建築。

整體包括主樓、附樓、工人樓和後花園,總占地麵積約4200平方米。

石錦堂來到這裡的時候,不得不感歎,這些英國人真的挺會享受。

興建這裡時,據說大部分建築材料都是從英國運來的,總造價是38014英鎊。

雖然眾多列強(13個)都在這裡設立了領事館,但是真正派遣領事的沒多少。

比如英法兩國就共用一個領事數十年,到了1906年,法國領事館才單獨開館。

德國、丹麥、挪威、瑞典四國也曾共用過領事。

這些國家設立領事主要作用就是販賣華工,像英法美荷是最多的。

另外,也是為了促進本國工業品入華傾銷。

據記載,經汕頭出入進出貨物的價值1860年為610萬關平兩。

1880年為2128萬關平兩,1890年為4403萬關平兩,1910年為5401萬關平兩。

逐年遞增的不光有貿易額還有販運華工的數量,歐美列強通過汕頭這座商貿大港對清國雙重吸血。

英國人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招工局是1862年的德記洋行。

但是販運華工規模最大的是1888年荷蘭人設立的元興洋行。

這家洋行擁有可運載200人的直航輪船,每月數次穿行於汕頭與荷蘭殖民地即尼日裡(印尼)之間。

殖民者在潮汕掠奪的華工,英國主要運送到新加坡、檳榔嶼。

並以之為轉運站,分送到東南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北婆羅洲等地去開墾甘蜜、橡膠等大種植園和礦山。

還有的,會被販賣到圭亞那和悉尼等地。

據統計,僅1876年~1898年的二十二年間,從汕頭被運往荷屬、英屬東南亞殖民地的契約華工有151萬多人(《掲陽縣誌》)。

……

汕頭的契約華工買賣興起的早,產業鏈也最為完備。

一般情況是“獵頭人”負責搜捕、拐賣、擄掠“豬仔”,再賣給華人“豬頭”。

起初很便宜,幾先令到十幾先令就能買到一個壯年豬仔。

後來抓捕的難度越來越大,價錢也漲到了2鎊左右。

而華人“豬頭”賣給洋人招工行一般要到5-10鎊一個人,運到海外的運費一個也就1-2鎊。

也就是說,一個成年華工運到海外成本最多14鎊。

以石錦堂給英國人購買移民的費用,這其中的利潤已超過一倍了。

換奴貿易的利潤將會更高。

這也是英國商人威廉.斯菲爾德不願意放棄和西南非洲做貿易的原因。

石錦堂也是到了這邊,才知道販賣人口的利潤居然如此之大。

借助英國領事館的幫助,南華公司同清國惠嘉潮兵備道台衙門行文,交涉過後獲準在礐石海區興建了一座商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