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意見不一致(2 / 2)

激蕩1981 荀川 5829 字 2個月前

這也就是後來常說的“藏富於企業”。

也因為這個,後來很多國營廠改製的時候,地方用很便宜的價格就把廠子賣給廠長等管理層,不賣掉,查起賬來,誰也沒好果子吃。

個體戶給稅收劃算,還是直接讓國營企業給地方賺錢好?

所以地方根本不願意發展個體經濟,甚至故意打壓。

鄉鎮集體企業不用說,賺錢都是鄉鎮拿走了。

村集體以村為單位,這種雖然名正言順,通常被瞧不起,被人罵“私生子”。

個人集體,就是一個人牽頭,拉上一夥人,集體開個工廠,比村集體的地位還不如,但人家也名正言順,畢竟是集體的,符合當前各種規定和你懂得。

1994年稅改,國營企業賺的錢全部被收走了。

地方的主要收入來源變成稅收。

這時候地方就很歡迎個體戶、私營公司了,拚命招商引資,就盼著企業來自己這,給自己增加點稅收。

國家也考慮到地方沒錢,就把土地出售轉讓的權利給了地方,這也是地方特彆依賴土地的原因。

類似深圳這些城市,有很多企業,雖然房價貴,但他們對土地依賴並不重,賣地收入占比不高,就算不賣地,他們依然很滋潤。

沿海地區個體戶發展得好也有曆史原因。

以前大量建設國營廠的時候,考慮沿海地區不安全,萬一哪天被某些帝國給轟了,辛辛苦苦積攢的家業全沒了。

所以投資重點放在內地。

因為沒有國營企業在中間攪局,沿海地區發展個體經濟也更容易,加上沿海地區出了一些牛皮的領導,敢頂著國家壓力支持個體經濟。

後來有大量出海貿易,可以解釋沿海地區好發展。

八十年代初根本沒有什麼出口貿易,沿海地區為什麼依然比內地的個體戶發展好?

這就是原因之一。

言歸正傳。

陳川沒辦法跟哥哥解釋太多:“哥,你相信我,這是一次機會。”

“我們要發展到那個規模要很長時間,兩年能不能做到都不一定。”

“兩年後,應該就放開了。”

陳川一直在等1984年,他大概知道1984年是一個節點,但這個節點在幾月份他不清楚。

現在已經是1981年尾,還有兩年就是1984年了。

陳林理解不了:“就算錯過今年過年,能有多大問題?”

“我們明年再開店,我們的餅乾就賣不出去了?”

“兩年以後的事你知道?”

陳川有些煩躁,點了根煙說道:“不是賣不出去,這東西就好似滾雪球。”

“你提前一分鐘開始滾,前麵的差距不會很大,但到了後麵,差距就越來越大。”

“而且現在很多人,一年到頭舍不得花錢,就隻有過年的時候花一次。”

“可能我們年底一個月賺的錢,能比平時半年賺得還多。”

“錯過過年一個月,我們就等於慢了六個月。”

陳林反問:“就算你說得對,慢六個月又怎麼樣?。”

陳川苦笑:“我們要發展啊,我們今年多賺點,明年就能發展得快一點。”

陳林擺擺手:“我不是反對你發展,我們也要看清楚我們的處境,我們已經做了幾個月,眼看要賺錢了,沒必要讓自己繼續欠錢。”

“還有,你考慮發展也要有個度,動不動就搞幾個工廠,你是怕自己不會進去,是不是?”

這讓陳川有點無法反駁,因為哥哥是站在現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說的,他沒辦法預知未來。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總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哥,這個店,今年我一定要開,最遲一個月,我要把它開起來。”陳川擺出了自己的態度。

陳林頓時火了,猛的站了起來:“陳川,你真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