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於襄。
從艮河北渡,一直到朔方冰原,幅員兩萬裡,地平夷無險阻。
在這片土地上,仙宮朝廷的儀仗早已沒了威權,隻有十節度,四十八藩鎮,帶甲持刀的百餘萬藩閥武士才有資格大聲說話。
這裡不僅有各地軍鎮叛宮自治,還有黃天,幽泉,黑蓮,諸魔教互相攻殺。有三大派,有九玄門的勾心鬥角,更有三十六洞天仙魔縱橫,有五胡十六夷的妖魔鬼怪和層出不窮的魔胎邪種禍亂人世。
這裡就是天下禍亂之始的艮國,群雄逐鹿的中原戰場。
李凡一路飛出震州,渡過艮河,抵達河北,這才算離開了蓬萊山的勢力範圍。
望著河北一馬平川的大好江山,李凡也不由有些唏噓感歎。離山之前他還專門和蕭玉娡晝夜補課,了解了一些基礎的十二國曆史。知道這艮河是仙尊時代以來,人族的傳統聚居地。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山河廣闊,人口繁衍生生不息。這片肥沃的土地,自然也一直以來遭到北方妖族的搶奪。
因此自從仙尊一統天下之後,三垣之外,獨占艮河平原的艮國,就長期是天下十二國排第一強藩,仙宮掃蕩四海的基業根本。
當年大司馬也正是以艮國為根據地,發動三次北伐,徹底滅絕邙山以北的妖族道統傳承,深得人心。因此大司馬遇刺後,以艮國為基地的北伐仙軍舊部也尤為憤恨,同三垣仙閥一派的矛盾日益惡劣。
最終,當時天下四大門閥之首,擔任艮州國主州牧的袁氏,便集結百萬大軍,打出要為大司馬報仇雪恨的旗號,兵發三垣。這也是自仙帝遭玄門刺殺以來三垣最大的危機,和仙宮內部最大規模的內戰。
此戰的過程就不贅述了,單說結果,袁氏被當時三垣的征西將軍擊敗,這個征西將軍後來就因此匡扶社稷之功,拜大將軍。三垣也開始擔心邊藩戍軍的隱患,政策傾向開始長期打壓地方邊藩仙軍勢力。
而袁氏宗族雖戰敗伏誅,宗親心腹都被屠戮一空,艮國朝廷的統治分崩離析,但地方軍閥藩鎮的實力仍在,更自此獨立,再不聽從三垣的調遣,平時軍閥亂戰,一旦三垣討伐就會聯兵反抗,三垣也有周圍一大群邊患,再加上玄門神教也在暗中支援挑唆,這艮國的兵禍就始終無法平息。
這種情況下,亂兵四起,又橫征暴斂,更是導致艮河以北連年爆發兵變民變,時不時就有魔教聚眾造反。以至於時至今日,艮國依然是魔道橫行,叛軍林立,紛亂不止。
但目前來看,艮河以北的局勢,反倒是比現在的震國還要安穩一些。畢竟北邊已經打了很長一段時間,各方勢力已經處於微妙的平衡,一些四方雖然割據,但實力地盤已經在三大派的默契下劃分好了。
地方的節度使和軍頭,雖然依然是高危高風險職業,時不時就會給推翻或者擁立,但這大都是藩鎮內部的事情。死傷破萬級的大規模藩鎮兼並,倒也不常發生了,大概就是兩三年來一回的節奏吧。
反倒是南邊才剛剛開打,蕭家的孝子賢孫們都覺得天命在我。一個個磨刀霍霍,躍躍欲試,動不動就你發兵十萬,我發兵十萬,仿佛沒個十萬不好意思上牌桌梭哈似的,總之旌旗招展,鋪天蓋地的,真的不知群雄逐的這頭鹿,最後得給誰踩踏身亡了。
所以按照李凡原本的打算,一離開蓬萊就在震國找個安穩地方清修,元神出竅去月麵學後續元神法來著,但他也是無語了,震國居然就找不到一處安穩地方!
畢竟震州太平了許多年,河北輪番大戰,三垣反複廝殺,從河北關西逃難來的人口多聚集於此,可以修行的靈脈仙山早就被人占儘了,不是散修宗門,就是仙家府邸,值此亂世,大廈將傾,自然不是積極備戰,就是開啟法陣,緊閉山門,謝客自保。
而野外實在太不安全了,到處都打仗,到處都在死人,到處都是兵馬。每天從早到晚都是殺聲震天,火光衝天的,而李凡的神識感知範圍太廣,到哪裡都感覺鋒芒在背,也不知道是被大軍的斥候發現了,還是有人在跟著他,亦或是隨軍的法師在偵察。到靈脈裡布置個法陣,都時不時就有人從頭頂過,跑過來瞧瞧是不是有伏兵暗算。這樣緊張的時局下,根本就沒法安心出竅修行。
這樣李凡乾脆就放棄了,直接疾奔三晝夜,一直往北渡過艮河後,才拿司南找了個方向,尋了個山頭,挑中一處清淨的山溝溝,鑽到這深山老林,荒山野嶺裡。神識一掃連狼都沒幾隻,李凡才算放心下來,尋找靈脈,掐算陣眼,準備布置個法陣,守護元神出竅的道體。
結果他才在靈脈刨了沒兩下,八麵陣旗都沒插下去,直接刨出三具屍骨來。
這三具屍體都是金丹期的修士,有乾屍有骷髏,從腐爛程度看,死亡時間不一,衣著打扮也不同,大概並不相關聯。
一人是被射傷腹胸,箭簇還釘在肋骨上,一人是被錘子打裂了腦殼,一人乾脆就是自己走脈岔了氣。看起來他們都是原本就受了重傷,躲在這處僻靜的靈脈附近調養,可惜走火入魔,舊傷發作之類的,總之沒頂過去就嗝屁了。
唉,隨便掘地三尺都能挖出一堆死於非命的,這就是中原的畫風啊……
這三人身上也沒啥值錢東西,李凡就另刨了個坑給他們埋了,然後布置起陣法去月麵找蜈蚣。
這次月麵依然是一個人都沒有……恩,好像本來也不該有人的……
總之沒見到墨山的一眾內門弟子,山主和望舒他們都穿越了似的,影子都見不著,仿佛大白腿純粹是李凡的夢境一樣。
說真的,躲仇家也不是這個躲法的吧?而且這仇家到底得牛逼到啥地步啊,居然給山主他們怕成這樣?他又不是沒見過悟道的,感覺顯化那個老癟三也不過如此嘛……
然後李凡幻想了一下換成顯化躲在暗處算計著要找自己麻煩的場麵,不由打了個寒磣,不敢再想了,得,抓緊時間去學元神法吧,戰鬥力不拉上去乾啥都沒底氣……
這次有17.6k的滿心情打底,李凡認真研讀了四大節蜈蚣背的墨山傳承。得虧他之前讀過《墨山六經》,心情也夠,這才能把長篇大論讀懂。因為前頭《瞽觀》和《心辨》之後,就開始以《六經》之論為基礎脈絡,開始做墨山一脈的學問了。
所謂觀而後辨,辨而後知,知而後接,接而後明,明而後論,論而後慮,慮而後求,殫其思慮之知,使人之心,助己思慮。助之思慮者眾,則其謀度速得。
如此達聞、說、親;名、實、合、為,謂知也。傳受之,聞也。方不彰,說也。身觀焉,親也;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誌行,為也。此即《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