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有些不敬不過宋嬤嬤這個年紀了同太後也已經沒有什麼不能說的了。
“雖說知道定是因那個宮女可奴婢其實還是雲裡霧裡的宮女皇上也沒留用…還給了貴妃使喚貴妃不該生氣才是。”
“他惱就惱在溫晚的不生氣。”
宋嬤嬤都糊塗了:“貴妃不生氣是貴妃大度懂事皇上反而不高興?這…那奴婢也覺得是皇上錯了…”
太後笑著看她。
宋嬤嬤看著笑就知道自己想錯了片刻哎呦一聲。
“奴婢真是老了!”
“可是這…哎…”
“所以啊哪有什麼對錯。”太後搖了搖頭。
“一個呢看著軟的不得了實則性子倔的很一旦逼的緊了
“一個呢看著縱橫謀略厲害的不得了可偏偏到一些事兒上就什麼都看不透了也不看看他們的處境那是家事麼?那是國事!滿朝文武盯著呢!一步都錯不得既身不由己又偏要人家酸著人家酸的過來麼?民間有句話叫豬油蒙了心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太後說著把自己都逗笑了。
宋嬤嬤也笑了:“太後這般說奴婢一下子就明白了。”
“皇上和貴妃看似是為一件事惱的但實際惱的根本不是一回事。皇上是惱貴妃不撒癡鬨騰不把皇上當成眼珠子似的看著守著。貴妃惱的是皇上不看彼此的處境隻一味的想貴妃按著他的心意。”
“這怎麼能和好呢?”
“當局者迷那您不妨點一點皇上和貴妃…”
“你也說了當局者迷他們聽不進去的。”
“讓他們自己慢慢磨罷就是磨不過去他們也總不會鬨的太僵。”
宋嬤嬤想著也是後宮裡頭哪有勸這個的?
勸的都
是權衡利弊,而非這兒女之情。
“這點,他不及先帝。”太後突然悵然。
“先帝看的透…又不索求,卻給了他能給的一切…”
“都是他們的命,哀家,插不了手。”
宋嬤嬤目露心疼,太後年輕時看得透,也不難受,如今興許是先帝去了,便每每有些傷感。
“太後,民間還有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
太後笑了:“是。”
“弘曆是皇帝,再沒有比他福氣大的了,溫晚,就是日後有什麼,她還有哀家,也差不了。”
“那就隨他們折騰罷。”
“明兒她來,也不許她進來了。”
“哀家這次不偏心了!”
宋嬤嬤明顯不信,笑著道:“昨兒那故事聽的正要緊,太後不讓娘娘進來,那奴婢隻能去外頭聽娘娘講了。”
太後哎了一聲,“那還是放她進來罷。”
“是!奴婢定給太後作證,太後當真…不曾偏心…”
太後被她逗的終於散去了那點傷感。
長春宮。
皇後得了信兒,放下手裡的棋譜,是找出來要孝敬給太後的。
太後不愛棋,但溫晚最近頗愛。
“去膳房問問,翊坤宮用什麼菜,取一些類似的,同原定的膳一並送來。”皇後知道弘曆為何而來,便偷了個懶,弘曆曾說,跟溫晚口味相似,那就照著翊坤宮準備便是了。
弘曆進來後,神色如常,但皇後同他相處已久,一眼就看出他的心不在焉。
以前見他為溫晚各種掛心偏愛,她是心裡針紮似的,隻能壓著。
可今日,卻不見疼了,難過還是有,但更多的是氣惱。
她是皇後,母儀天下,所以要待六宮公正寬和,要替他周全平衡。
她認了。
皇後的榮耀本來就需承擔這些。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