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誠,這位先帝時期的進士才子,自幼便顯露出非凡的才智。年僅二十,他便金榜題名,步入仕途,自此平步青雲,一帆風順。短短數載,他便升任河南郡的巡撫,時年不過五十餘歲。在軍旅生涯的磨礪下,他那原本圓潤白皙的麵龐,也刻上了歲月的痕跡,顯得堅毅而深沉。
然而,葉誠的性格卻是矛盾重重,令人琢磨不透。一方麵,他揮師鎮壓農民起義,默許士兵屠戮無辜,妄圖軍功,手段鐵血無情;另一方麵,他卻保持著文人墨客的翩翩風度,溫文爾雅,仿佛脫胎於書香門第。隨著閱曆的豐富,他愈發世故圓滑,將內心的冷酷與狡詐深藏不露,泰然處之,深謀遠慮。正是這些優點,贏得了麾下將領的忠誠,孫廷才放心地將重任委托於他,甚至連多疑的崇明皇帝也對他寄予厚望,視為棟梁之才。
在即將離開河南府之際,葉誠接連收到皇帝手詔和兵部檄文,催促他與孫廷及諸將聯手,迅速平定袁泉的叛軍,並連夜勤王。儘管他在給皇帝的奏章中一再誇大叛軍實力,訴苦求援,似乎對勝利毫無信心,但實際上他深知這股叛軍已如強弩之末,疲憊不堪,孤立無援,糧草補給更是捉襟見肘。畢竟在整個西北郡,唯有西北府能提供如此大量的糧食,而叛軍顯然無法突破西北府的防線。相反,官軍在各地都占據優勢,他的奏章不過是給自己留下退路罷了,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變故。
葉誠心中所期待的,不僅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更希望能將袁泉麾下的叛將一網打儘,獻俘闕下,以此贏得皇上的青睞,鞏固自己的地位。在離開河南府的前夜,他與幾位心腹幕僚卜卦扶鸞,結果令他頗為滿意,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勝利。如今的他,渴望的不僅是一場輝煌的勝利,更期待能在戰場上擒獲那些叛將,讓皇上喜出望外,為自己的仕途再鑄輝煌。
此刻的葉誠,正在書房中與幾位總兵級彆的將領商討軍務,氣氛凝重而緊張。“自西部叛逆起事以來,西北西南兩郡,袁泉的實力最為強大。如今袁泉雖已向孫大人投降,但其殘部已然逼近京城,威脅不容小覷。然而,諸位應當明白,這段時間以來,袁泉的叛軍並未被徹底消滅。現存的叛軍中,實力最強的三支分彆是:袁泉留下的主力叛軍、河南郡的杜衝統領的叛軍,以及西南郡孫英領導的叛軍。西南郡的叛軍暫且不足為慮。據最新情報,另外兩支叛軍已經抵達大西關,正蠢蠢欲動。”葉誠雖為文臣,但對戰場形勢的分析卻條理清晰,井井有條,令在場將領無不佩服。
“現在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建功立業的機會!這一次你們如果能夠剿滅這兩股叛賊勢力,整個西部有勢力的判決將為之一空!在陛下麵前我也會為你們請功!”周凱欠身施禮,目光堅定地說道。
叛賊如今四麵楚歌,插翅難逃。明日若不能將其生擒,誓必陣斬之,以竟西北剿賊全功,上慰先帝在天之靈,下安黎民百姓。然此皆賴孫大人和葉大人運籌帷幄,親臨前線,激勵士氣。吾等庸碌之輩,何功之有?”其他總兵們紛紛附和,異口同聲地表示這些功勞都應歸於孫婷和葉誠二人。這正是這個王朝的獨特之處——統兵將領必須服從文官的指揮,他們的功績全憑文官一支筆來書寫。因此,將領們見到地位更高的文官時,總是表現得極為恭敬。這或許正是為何儘管付出了巨大代價,仍未能擊敗那些蠻人的原因所在?
“諸位過謙了!若無諸位舍命奮戰,焉能有今日之局麵!”葉誠笑著說道,擺了擺手。他並不介意將一些較小的功勞分給這些將領。他的目標是日後統領大軍,解決東北的蠻人問題。自然,他需要在這些將領心中留下一個慷慨大方、樂於分享功勞的形象。這樣,日後才能有人願意為他效力。
他深知,這些文官的前程命運都掌握在崇明皇帝的一念之間。若得到皇帝信任,甚至有可能被直接提拔為當朝閣老。反之,若失去信任,即便在外立下赫赫戰功,也可能離死期不遠。這已有前車之鑒。
昔日號稱東北王的袁崇便是如此結局。袁崇的政策極為明智,若按其方針行事,那些蠻人將無處喘息,人口和地盤將持續減少。然而,即便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一旦皇帝對他產生懷疑,他的生命也迅速走向終結,令人唏噓不已。
“依照我們的策略,我們將在三麵設伏,圍捕這支叛軍!不知諸位是否都已準備就緒?”葉誠指著地圖上標注的大西關位置,以及林昆侖他們可能出現的地帶,神色嚴肅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