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老子《道德經》出場……(求訂閱)(2 / 2)

諸子百家當中,有很多學派都是相互不招待對方。

比如孔子的儒學,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就有一大堆諸子對於孔子有意見。

可以說。

這位儒家創始人對李耳如此尊重,這是諸子百家當中少有的。

一邊說。

陳凡在大屏幕上展現了一張圖畫:“這是孔子問禮圖。”

“當年孔子曾經向李耳問禮,孔子說,天下諸侯爭亂,是因為禮崩樂壞。如果恢複周禮,那天下則能安定。孔子說完以為李耳會同意他的說法,因為此前孔子一直在周朝,擁護的也是周禮,可以說天下對於周禮最為了解的就是李耳了。可是,這一次孔子再次說到禮,老子卻搖頭說道。禮隻不過是表向,周王朝當年定下的周禮已經完全崩壞,想要再次建立起來,已經不可能。就算是再次建立起來,也沒有太多的用處。至於原因,不是禮崩樂壞了,而是世人失道,失德了。沒有了道,沒有了德,也就無所謂禮。”

李耳的回答讓一眾學子,以及一眾粉絲產生了巨大的衝動。

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自小就學習儒學。

對於孔子所說的恢複周禮,其實他們本意上是認可的。

正如孔子所說。

為什麼春秋戰國這麼爭亂,那就是因為春秋戰國一眾諸侯國,所有人都失去了禮。

如果恢複禮,那就相當於恢複了周朝盛世。

如果大家都如此有禮,那就不會有現在的爭亂情況。

可是。

李耳的一翻話,卻是讓眾人猛的一驚。

禮隻不過是表向,真正大家失去的,不是禮,而是道與德。

這給大家產生的衝擊是巨大的。

“道與德?”

“這個,兄弟們,大家覺得李耳說的是對的嗎?”

“我不知道。”

不少人搖搖頭。

但雖然搖頭,可是李耳所說的邏輯,卻是沒有一絲問題。

禮好像真的是表向。

你強行的恢複禮又有什麼用?

禮崩樂壞不是大家不遵守禮,而是大家失去了道,失去了德。

他們已經視周禮為無物,再恢複有什麼用?

事實上。

對於孔子提到的禮,當時春秋戰國有一係列的諸子都明確反對。

比如說晏子。

【當年孔子前往齊國,並通過高昭子見到了齊景公。齊景公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說:講得好啊!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縱然有糧食,我怎麼能吃得到呢!改日齊景公又向孔子詢問為政,孔子說:為政在於節約財物。景公很高興,將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賜給孔子。

晏嬰這時就進言說:這些儒者能言善辯不能用法度來規範;高傲自大自以為是,不能任用他們來教育百姓;崇尚喪禮儘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不可將這形成習俗;四處遊說乞求借貸,不可以此治理國家。自從聖君賢相相繼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後,禮樂殘缺有很長時間了。如今孔子盛裝打扮,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舉手投足的節度,連續幾代不能窮儘其中的學問,從幼到老不能學完他的禮樂。國君打算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的習俗,恐怕不是引導小民的好辦法。此後齊景公雖然恭敬地接見孔子,但不再問有關禮的事。後來孔子再次見到齊景公,齊景公就說,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聽完之後,感覺到齊國有危險,於是便離開了齊國。】

應該可以說。

晏子說的就是老子所說的簡單版本。

周禮太過於繁瑣,不隻是一眾君王將相不太想遵守了,就是一些平民百姓他們也不太想遵守。而且周禮殘缺了很長一段時間,再去製定這一些禮儀,不但沒有什麼效果,反而還會起到反作用。

“陳凡老師,既然李耳不讚同孔子恢複周禮。那麼,他又應該用什麼治世呢?”

有學子雖然覺得李耳所說的有道理。

但是。

如果僅僅隻是否定孔子的周禮,而自己又沒有拿出其他的可行辦法,那這也沒什麼用處。

對於此。

陳凡自然也明白有學子的疑惑。

畢竟。

孔子的儒家思想傳承了千年,他已經根深蒂固。

你要否定孔子,基本上一大堆的人都有意見。

當然。

陳凡也不是否定孔子。

陳凡認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在治理國家方麵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要不然。

漢朝也不可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隻是諸子百家,每一家的思想都不一樣。

特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大家的思想還沒有完全統一,一係列的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

不說是儒家了,任何一家學派,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而且真要說。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未必真的適合各個國家的治理。

所以。

孔子雖然名氣很大,但在春秋戰國時期,混得也並不怎麼樣。

“彆急,我慢慢向大家解釋。”

陳凡並沒有一下子直接回答,而是繼續開講老子:“公元前485年,李耳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與之同時,他自己也開始質疑起周禮。此外,因為讀得書夠多,李耳有了一個自己對於世界,對於天下治理的理念。隨即,李耳離開了周王朝,他準備離開故土,雲遊四海。當李耳來到函穀關,並準備出關之時。把守函穀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李耳,於是設宴邀請李耳。可是聽到李耳要出關雲遊,又覺得無比的可惜。他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留下李耳的法子。尹喜就說,先生出關可以,但出關之後世人可能再想遇見您就非常困難了,何不在此時著書一部,將您的研究與理念留傳下來。李耳聽後,於是就在函穀關呆了幾天,幾天之後,他交給尹喜一部5000字的著作,隨後,李耳騎青牛就此離去。”

“陳凡老師,這部5000字的作品叫什麼名字?”

“叫做《道德經》。”

道德經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德經,一個是道經。

後世漢朝獨尊儒術之後,道家玄學占據了上風,於是就將道經放在前麵。

最終,流傳下來的,於是便成為了《道德經》。

說完。

大屏幕上,閃現了道德經的第一段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