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六十五章 彈劍而歌(1 / 2)

明光三年,十月。

青州曹正、冀州袁初、徐州趙傑、揚州史進……,十三路人馬,響應朝廷號召,組成聯軍,總人數,四十多萬,號一百萬,討伐黃天。

一時之間,神州震蕩。

黃天軍曾經有十五萬,號三十萬,在南荒折損五萬,還剩十萬,號二十萬,在放棄了五縣之地後,退回古丘關踞守。

黃天軍如今的地盤,本來就僅有兩關十五縣,如今回退到古丘關,可謂是一下子放棄了三分之一的地盤。

這還不算完,當聯軍組成,黃天軍人心惶惶,更是有將領建議,不若直接舍棄青州之地,退到南荒吳城,燒掉棧道,先取南荒,再謀天下。

無疑,黃天軍如今雖然已經衰敗,不如往昔,但也不是沒有能人。

而對此,趙成卻是予以了回絕,言道是,未戰先退,何以謀國?!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人數的確很重要,但也並非絕對,要不然,打仗的時候,隻需要比比人數,看看誰的人數多,另一方直接投降就行了。

但這種事情,顯然是不可能的。

人多的確是力量,但人多了,彆的不提,就糧草的消耗,也將是一個天文數字,更遑論是,還有衣甲、兵器的磨損和補充,除此之外,水土不服造成的傷病,也是一個大問題。

再者就是,在沒有飛機大炮的時代,守城的一方,天生就比進攻的一方,更有優勢。

曆史上,以數千人,抵擋住數萬,十萬人進攻,一連堅持數年的情況,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以十萬人馬,擋住五十萬大軍,看似不可能做到,但事實上,不是沒有可能。

至少在趙成看來,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他隻消堅持個半年,聯軍的軍心就自然散了,到時候,便對方也隻有退軍一途。

當然,趙成並沒有這樣的想法,他隻是想著,乘著這個機會,將黃天軍重組,優化黃天軍的結構。

將以往十多年來,積攢的弊端,一舉掃除。

通過戰爭來掃除積弊,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隻是少有人,能夠把這件事做好而已。

其中對於局勢的把握,對於人員的任用,都極其考驗領袖者的能力。

青州,竹縣,此地盛產一種青竹,不管是用來造紙,還是用來製筆,都是屬於上等品,其中的佼佼者,更是賣得極貴,若是出自名家之手,一紙一筆,都是價值千金。

當然,東西的貴重,並不影響竹子的廉價,竹縣並不富裕,與周圍的其它縣,沒有什麼區彆。

畢竟,對於朝廷而言,真正的財富並非是那些銅錢金銀,而是百姓本身。

若是竹縣富裕,反倒是會影響竹紙的產量。

此刻,大軍在竹縣外的荒地駐紮,短短數日間,曾經的荒蕪地界,便變成了森然的軍營,而竹縣所在,卻是因為大軍的到來,而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