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秦時風韻(44)一更(1 / 2)

秦時風韻(44)

秋風起, 太後薨,羋宸一家的人頭尚在刑場滾動,秋雨下, 血水滲入泥土,血腥味似乎也淡了。

嬴子楚一口黑血咳出,胸口似乎憋悶的好了一些。

桐桐心裡鬆了一口氣:吐出來便好!暫時無礙了。

她端著給漱口,給摁著睡下了, 這才將大殿門關上,從裡麵出來。

嬴政一身潮濕的從外麵進來,桐桐攔住他:“父王睡了。”說著,就催他去更衣:“莫要染了風寒,速去。”

嬴政沒急著走, 而是道:“阿姊, 民間醫難尋。”

桐桐歎氣,嬴政想秘密在民間找尋名醫,可一聽貴人訪醫,仿佛世間再無名醫。

可這又能怪誰呢?

她一邊拉著嬴政去洗漱更衣,一邊跟他說這其中的緣故:“早年有名醫扁鵲,你怕是不曾聽聞過。”

秦武王嬴蕩,舉鼎而傷腰。彼時的太醫李醯未能治好,便有人推薦了名醫扁鵲, 扁鵲並非秦人, 他四處遊曆行醫。

在邯鄲, 他多治婦科病。因為趙國青壯死傷甚多, 女子為家中主要勞力,因而,求醫者多, 他便在邯鄲治婦科病。

在洛邑,他多治老年病。因為彼時的洛邑乃周天子王畿所在,最重禮儀,尊老為風氣。

在秦國,秦人重傳承,男子為戰,女子守家,孩子多為母親照管,孩子稍有不適,就著急於求醫。因此,扁鵲過秦,主要治兒科病,且以治兒科病在民間被奉為神醫。

此名聲傳入秦宮,恰逢秦武王腰傷,太醫醫治無效,便請了扁鵲前來醫治

扁鵲開了一劑藥之後,有所緩解。秦武王便想留扁鵲,請他做太醫。彼時,太醫李醯恐扁鵲取代他侍奉君王,於是便找了刺客,刺殺於扁鵲。

第一次刺殺,為扁鵲弟子察覺。他們逃出鹹陽,順著驪山小路逃亡,卻不想李醯所派第二撥刺客又到,刺客假扮為獵戶,扁鵲不曾防備,便被殺害於驪山附近。

一代名醫因此而殞命,敢問民間大夫有幾人敢來?

嬴政確實第一次聽聞此事,武王乃曾祖父之兄,未曾聽人說起過當年還有這麼一樁。可阿姊是如何得知?

桐桐看嬴子楚一臉驚訝,便道:“鹹陽任俠儘皆如此傳,想來不假。”

跟密探、三教九流打交道,有所耳聞也不奇怪。

嬴政皺眉,一庸醫,害二人——武王與扁鵲皆為此庸醫所害。

他不急著洗漱,反而叫人傳太醫李蕕,此人已經拘於宮中數日,老態龍鐘,已伺候第三位秦王。

嬴政看著李蕕:“父王之病,究竟如何?”

李蕕歎氣:“殿下,臣束手無策。”說完便又道,“請太祝一問,或可一試!”

太祝?

“是!”

桐桐:“……”太祝、祝,是掌管祭祀神明,傳達天地旨意的!

巫、祝,術士,無論庶民百姓亦或者達官顯貴,皆尊之敬之。

《史記》中關於扁鵲,有六不醫:信巫不信醫者,不醫;驕恣不論於理者,不醫;輕身重財者,不醫;衣食不能適者,不醫;形羸不能服者,不醫;陰陽並,藏氣不定者,不醫。

而今,巫醫盛行,信巫者比信醫者,更多。

秦國不是沒有名醫,早在秦桓公時,就有一醫,名緩。被派去晉國給晉景公醫病。

巫醫說景公之病乃是鬼魂作祟,醫緩則說:此疾在肓之上,在膏之下。攻之不克,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而後,才有了一個成語——病入膏肓!

她看嬴政,嬴政看著李蕕,上下打量良久,才道:“退下!”

“諾!”

嬴政等人出去了,才看過來:“阿姊,父王他……”

桐桐低聲道:“文淵侯找了扁鵲所著醫書,我正在研習。若不操勞、急躁、動怒,許是無礙。”

嬴政:“……”君王怎能不操勞?戰事不順又怎能不急躁?匹夫尚有一怒,更遑論君王?

兩人正說話,聽到內殿有動靜,兩人趕緊起身,進去才發現父王又醒了。

嬴政進來,見大殿中未留一人,可見此次事件叫父王防備之心愈重。

這會子姐弟二人進來了,侍奉之人才跟著走了進來。

嬴子楚靠起來,說近侍:“著人請劉夫人,留她常伴於身側。”

常伴身邊之人,當細心、儘心、忠心,又能在一些事上做主……除了劉夫人再無它選。

近侍奉命而去,桐桐看了一眼:留在章台宮說不上操勞,隻是近君王者,是非多。

嬴政看了阿姊一眼,低聲道:“阿姊勿要憂心,我會去見母後提及此事。”

桐桐:“……”倒也不用這般直白。

嬴子楚無奈搖頭,而後才說桐桐:“內宮清查之事,著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