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 秦時風韻(61)三更(1 / 2)

秦時風韻(61)

請了三位上將軍入宮, 桐桐隻將夏太後請來了,未曾請趙姬。

現在去回想先王臨終遺言,他是怎麼說的?

他說:遇事難決, 稟於夏太後決斷。

在軍務上,嬴子楚在最後的決斷權上, 摒棄了趙姬。

因此,桐桐並未曾請趙姬, 隻將夏太後請來了。

王齕跟桐桐相熟, 早在從趙國逃離之時,王齕便是親曆者。後來, 又去請九鼎,王齕也在船上。

蒙驁呢?因著蒙恬蒙毅,此人必可信。

麃公倒是接觸的少,桐桐對此人知道的也少, 因為秦朝的史料本就不多, 關於此人的記載少之又少,這對桐桐來說,真就是一個原先知道, 之前見過的人。

三人來, 見了太王太後。

劉夫人親自捧了茶湯, 三人誠惶誠恐:“不敢。”

桐桐捧了鎧甲進來,笑道:“昨日呂丞相進宮,祖母便記掛三位上將軍。大王一聽, 便命我開了庫房, 尋了三幅鎧甲。此鎧甲乃是曾祖閱|兵時披掛過的,大王有令,賜予三位上將軍!以慰老將之功!”

三人忙起身, 跪下行禮:“臣等……愧領!”

桐桐將鎧甲奉予三人,三人感激涕零,起身鄭重的將鎧甲給親隨捧著,這才坐回去,看看太王太後想說什麼。

卻不想太王太後高居上首,卻如神龕,竟是一言不發。

反觀這位長公主,笑語嫣嫣,就聽她說:“祖母有心問詢邊陲軍事,不知道當不當問?”

蒙驁忙起身:“豈敢?太王太後問詢,臣等知無不言。”

桐桐點了頭,“敢問,軍中可安?”

“軍中一切皆安,並無異動。”

“善!”桐桐又問:“諸國可有異動?”

“有!”蒙驁回道:“趙國有一臣,名毛遂,不知道太王太後可知道?”

夏太後哪裡知道誰事毛遂?她看了桐桐一眼,桐桐‘嗯’了一聲,“毛遂曾自薦,此人在趙國市井之中很有些名聲,有口舌之利,乃邦交之才。比之張儀、蘇秦差之遠已,但還算有幾分可用之處。”

麃公意外的看了這位長公主幾眼,便接話道:“正是此人。”

蒙驁‘嗯’了一聲,“此人往楚國遊說,欲趙楚聯盟,以伐秦。”

夏太後嚇了一跳,她的眼皮直跳。

桐桐問說:“楚國如何回?”

“楚國諸臣皆言,秦國井然有序,並未因先王之喪,新王年幼而亂,一切井然有序。因此,此非伐秦良機,未曾答應趙國所請。”

“善!”桐桐再次說:“大秦雖新王年幼,然我大秦亦有宣太後一般女中豪傑。太王太後與太後必能庇護大王,直至大王及冠。軍務有三位上將軍,太王太後放心;民政事務有丞相,太王太後與太後儘皆放心……”

王齕跟著起身應諾,但卻聽懂了這位長公主的未儘之語。

她說:軍是軍,政是政,你們誰也管不著誰。呂不韋的差事,你們摻和不了;同理,也彆讓呂不韋摻和你們的差事。軍事,乃是太王太後管轄,此乃先王遺命;民政,乃太王太後與太後管轄,此亦乃先王遺命。

三人隱隱的聽到的都是這麼一層意思。

緊跟著,就又聽這位長公主問:“而今諸國必暗中觀察大秦,伺機而動。此時,何以應對?是主動尋戰機亮刃震懾諸國?還是控製言論以惑敵?三位傾向於哪種?”

三人異口同聲:“前者!”

蒙驁緊跟著補充:“可發小規模之戰,告知諸國,秦國一切如舊,東出之誌未受影響。”

“善!”桐桐說著,就看蜀生:“請大王與禦史。”

“諾!”蜀生應了,轉身辦差去了。

桐桐捧了茶:“此乃昆侖之茶,三位嘗嘗。”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秦嶺被稱之為昆侖。後來,秦一統六國,秦嶺因位於秦國都城以南,故而又被叫南山。

直到司馬遷所做《史記》,才有了秦嶺這個名字。

司馬遷說:秦嶺,天下之大阻。

嶺南為江南氣候,總有人因高利而采茶以售賣,因路難行,一兩茶一兩金。

四個人因茶而談天說地,說的興致正好,嬴政急匆匆的過來了。他其實並不知道什麼事,正上課呢!

桐桐跟另外三人一同給嬴政見禮,嬴政笑著說了免禮,過來卻扶了阿姊,才想問呢,阿姊便主動說了:“……三位上將軍皆認為該主動出兵!三位老於戰事,先王委以重任。既然三位意見一致,便請了大王來,您看是否要禦史擬旨,今日事今日畢!祖母他老人家在呢,父王遺命,事有不決,稟於祖母決斷。趁著人齊全,下詔出兵,如何?”

嬴政:“……”他愕然:阿姊手段,自來淩厲。昨夜太後不交印璽,今日她便罷了太後轄軍事之權。

這正如沸鼎下取火,一擊命中。

桐桐笑了:正是釜底抽薪。

不是抱著不撒手嗎?那你彆撒手。嬴子楚確實留有那樣的話,那就用這個話。這話本意是:若是有了爭執,或是意見相左,以夏太後的意見為準。

但而今,我不想這麼解釋了。那它的意思就是:太王太後才有軍事決斷權。

隻要握住了軍權,你呂不韋能翻了天?

一旦做成,那局麵就是:我能過問民政,你們不能過問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