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4. 秦時風韻(71)一更(1 / 2)

秦時風韻(71)

飄雪之夜, 桐桐與嬴政坐於觀景閣。

雪花簌簌而下,煮酒炙肉,難得的消遣時光。

嬴政看著阿姊嫻熟的將肉翻麵, 他便笑問:“若文淵侯作陪, 阿姊是否更歡喜?”

“瞎說!”

“他可送信回來?”

“送了!雍城之地尚可, 亦有行宮可用。”

嬴政‘嗯’了一聲,將酒盛出來放於唇邊:“阿姊所釀之酒, 太過寡淡。”

“過幾年, 你及冠了,給你喝好酒。”米酒釀成醪糟味兒,而今喝著正好。

“及冠——”嬴政看向阿姊, 再看向阿姊夾來了的肉,他試探著問:“阿姊,非及冠不可親政麼?”

桐桐愣了一下,抬頭看他。

他目光灼灼,與她對視。

桐桐笑了:“此事我與文淵侯討論過。”

嬴政眼睛一亮,‘哦’了一聲, “阿姊, 你亦覺得可行。”

“法無定法,萬事萬物儘皆在變!若不認可這一點,那這天下便該是周王室之天下,有秦國甚事。若是萬事可變,此周禮之法,尊亦可,不尊亦可!我大秦既然有代周而立之意,尊之,尊的不是周禮, 尊的是數百年來形成的公序良俗。因而,周禮不該成為束縛手腳的捆綁繩。”

嬴政將杯中酒一飲而儘,蠢蠢欲動之心在這一刻堅實了起來:阿姊所言,甚合心意!

他緊跟著就道:“然阿姊所思,需得有人在朝堂上提出來。阿姊不能出麵。”

桐桐就明白了:“李斯?”

用此人造勢,提出這般的觀點看看,看看有誰支持,有誰反對,先試一撥水再說。試出來之後,再逐個攻破。

桐桐就說:“若是如此,上次宴請之客,任命官職之事,便迫在眉睫。此事,呂不韋必不反對,他舉薦之人,儘皆授官。他一可得名,二可得勢,無反對理由。唯有太後……如何能使得太後同意此事……”

嬴政夾著肉一口一口吃著,“明兒……我去給太後請安。”

桐桐以為此次又得鬨一次,可卻未曾想到,此次格外順利。

趙姬同意在諸多任命詔書上用印,嬴政隻去了半個時辰便回。

桐桐一看詔書,多少有些愕然:“如此便好。”

嬴政麵色複雜:“太後提出了條件,如要用印,除非允時而去東宮小住……”

住東宮?

嬴政沒有言語。

桐桐問說:“彆的離宮不成嗎?”

除了鹹陽宮,確實還有彆的離宮。

怎麼說呢?鹹陽宮確實極大,但是這跟《漢書》和《史記》上記載的並不同。

《漢書》上說,秦有離宮,這個離宮有多大呢?從鹹陽起始,西至雍,綿延三百裡。

什麼概念呢?就是這個宮殿呀,從鹹陽一直修到寶雞。

而《史記》上說,鹹陽之旁二百裡內,宮觀二百七十。

大致的意思是,秦朝在關中這個地區,修了那麼些個離宮彆館,範圍包括了寶雞、鹹陽、西安、渭南。更離奇的是,這些離宮彆館之間,都是有複道、甬道、閣道連接起來的,首尾呼應,形成一個大閉環。

也就是說,鹹陽離宮之大,宮閣之多,涵蓋後來地域上大概是四個地市。

桐桐當時看這個記載的時候就覺得,秦始皇在位才多少年呀,把關中平原四個地市圈裡麵,瘋了?

而後好似有考古發現,所謂的阿房宮也不是《阿房宮賦》說的那樣,它就沒建成。當然了,好似占地不小,大致相當於二十個故宮的占地麵積,但阿房宮賦肯定不真,所謂霸王一把火把阿房宮燒了,也該是……隻有燒了,才能把秦始皇的罪名給坐實吧。

離宮跟鹹陽宮之間,確實有專道兒連接,塬上順地勢而行,來往方便。擇一宮室而居,亦可。

因為宮室好管理,跟東宮不同。

東宮有其獨立性,並不與鹹陽宮混在一起。

而且,東宮乃太子居所,太後住裡麵,不合適。

桐桐就說:“莫不如請太祝規勸太後一二。”太祝絕不會讚同太後,因為東宮代表的意義不同。

嬴政搖頭:“太後思念先王,隻願偶爾回東宮,奈何?”

桐桐便不言語了,這事肯定不對,自己暗地裡可探查,但就彆言語了。隻要正事辦了就行。

李斯為客卿,韓非暫無在秦國任職之想,嬴政將甘羅留在身邊為伴讀,穆歌亦為禦史。還有許多人才,儘皆有了任命。

果真就是無論什麼主張,大秦用人一視同仁。

嬴政沒有急躁,而是跟這些新提拔之人慢慢的熟悉起來。

桐桐觀察趙姬,趙姬極為配合,幾乎未曾叫嬴政難為過。好似隻要答應她偶爾出宮去緬懷先王,她對其他事務儘皆不放在心上。

鹹陽城中密探儘皆在桐桐手中,她若想找尋蛛絲馬跡,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