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秦時風韻(111)三更(1 / 2)

秦時風韻(111)

龐煖看著報信的三人, 就道:“請壯士回營歇息。”

田光知事,便團團見禮,而後帶著荊軻與秦舞陽離了議事之地。

人走了, 項燕跟燕太子姬丹求證:“此三人是否可靠?”

姬丹點頭:“自然可靠!”

魏無忌有門客無數,聽過田光此人:“武藝高強,有勇有謀,遊曆各國, 好交友, 乃義士。對此人,有所耳聞,該是可信。”

姬丹忙應:“正是此人,確乃義士。丹可作保, 此人可信。”

龐煖便道:“既然可信, 那函穀關外,必有伏擊。”

魏無忌看向項燕,指著輿圖:“項柱國,楚國擅水戰, 此大河可能渡?”

項燕未看輿圖,他知道魏無忌所指方位:“自蒲阪渡河, 可!”

姬丹多問了一句:“若是秦軍於河對岸, 該當如何?”

魏無忌看了姬丹一眼:“先遣一營渡河,察其動向,若無秦軍蹤跡, 則表明兩點。其一, 秦軍並未設防;其二,渡河後,於陰晉之地有埋伏。”

姬丹倒吸一口氣:“秦軍怎會不設防?蒙驁與王齕乃百戰之將, 怎會出如此紕漏。”

“正是!若是如此,陰晉之地,亦有埋伏。”魏無忌看向龐煖:“老將軍,此戰難打。”

龐煖的手點在三個地方:“商於,此地可棄!秦軍一把火,便能阻隔交通,再繞道亦是無用;隻餘函穀關與蒲阪。函穀關外設伏;過蒲阪想入鹹陽,前路必過陰晉,此地亦設伏。而今唯一可賭的是,兩個設伏點,各設伏多少人馬。”

可這偏偏探不了究竟!

項燕道:“秦國百萬之師,怎麼算,各地駐防也需得三十萬人馬。若是如此,那麼此戰,秦最多能調集七十萬人馬。七十萬人馬,分兩地設伏。項某篤定,函穀關外,駐防之兵必多於陰晉駐防之兵。”

後勝不解:“項柱國何以這般篤定?”

“其一,秦國呂不韋、李斯等人,輕視五國聯縱。列國聯縱伐秦,百年間數不勝數,其結果是秦愈發強盛。自來列國聯縱,其誌不堅,各懷心思,難以形成合力。因此,他們未必將我等放入眼中。”

後勝點頭:有理。

“其二,秦國諸人輕視楚國。楚國擅水戰,然楚國君臣雙方卻有四條心,十萬軍並非出自一脈,便是過河,亦戰力不足。”

“其三,缺渡河船舶,渡河艱難,能渡河之人馬必定有限。”

項燕說著,就點在蒲阪:“因此,項某篤定,秦於陰晉所伏之兵最多不過二十萬。”

魏無忌緩緩點頭:項燕此言有理。

龐煖便道:“若是如此,當兵分兩路,每一路三十萬人馬。”

說著,他點在函穀關,“此地,秦該有五十萬人馬!守關絕不能低於十萬,因此,伏擊之兵馬數為四十萬上下。”

後勝皺眉:“若如此,我方三十萬人馬,豈能是秦國對手?”

龐煖笑:“關外地勢開闊,進可攻,退可走。秦國四十萬人如何能圍殲我們三十萬人馬?”

姬丹‘嗯’了一聲:“不錯!若想合圍,需得兩倍於對方人手。我方三十萬,對方至少得六十萬,才能將咱們合圍。秦國四十萬,一旦開戰,我方便四散開,分散其兵力,拖住他們。不能讓他們回援!這一路人馬不為進關,亦不闖關,隻為牽製,不能給他們機會回援陰晉。”

龐煖讚賞的看了姬丹一眼:“正是!另一路三十萬,渡河,衝破陰晉伏擊,隻要有五萬人馬衝出去,便可直抵鹹陽。鹹陽駐兵不會超過三萬!此一路需得疾風猛進,直擊鹹陽,殺嬴政小兒。”

說著,便看向項燕:“此一路三十萬人馬,深入秦國腹地,隻怕是有去難回。我趙國危在旦夕,此次二十萬人馬,便是儘皆葬送,若能殺至鹹陽,寧肯埋骨秦地。不過,渡河需得楚國將士……楚國十萬精銳可願同往?此一去,亦是九死一生。”

項燕拱手:“若以十萬精銳換我楚國不被欺淩,死又何妨?死又何懼?”

於是,事便定下:兵分兩路,趙國二十萬、楚國十萬,渡河,深入秦國腹地,闖陰晉伏擊地,直奔鹹陽;魏國、燕國、齊國,三十萬人馬,直奔函穀關,於函穀關外拖住秦軍兵馬,為另一路人馬突襲鹹陽爭取時間。

姬丹再次提醒:“行軍需得遮掩,贏蠶於軍情搜集上頗有獨到之處。若是被提前洞悉,此番謀劃部屬,將毀於一旦。”

魏無忌便道:“龐老將軍,你們一路埋鍋造飯,需得半數。三十萬人馬,隻能留十五萬人蹤跡。”

“好!”龐煖看項燕:“你我晝夜交替行軍,晝十五萬人,夜十五萬人。”

“善!”

魏無忌看姬丹與後勝:“咱們這一路,需得偽裝,埋鍋造飯需得四十五萬上下,裝石塊偽裝輜重,迷惑秦探,使得秦軍保持而今之布防便好。”

“諾!”

五人議定,第二天天不亮,便兵分兩路。

桐桐收到密報時,得到的確切消息是:兵分兩路,路徑與預料一致。

至於各自分兵多少,探子隻有推測。

桐桐親自去見三位上將軍:“軍中暗探未能傳遞消息,怕是對方警醒,軍中管束甚嚴!倒是沿路暗探探查蹤跡,有所懷疑。”

懷疑甚?

“懷疑他們所見是否屬實!”桐桐將密報遞了過去:“往函穀關這一路,看似四十餘萬人馬,埋鍋造飯痕跡尚在。蹊蹺的是,此痕跡,儘皆造飯所留,可有些灰燼量少,不足以燒開一鼎水。另一路,看似十數萬人馬。奇怪就奇怪在,雜亂的腳印乾燥程度不一。”

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