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 人生向暖(173)三更(1 / 2)

人生向暖(173)

桐桐其實沒太在意這個什麼李科長, 她以為是金思明的朋友。

不管他們說什麼,桐桐該走就走了。

結果中午的時候張一男打電話,說帶個人給自己看一下!那這肯定是男朋友, 想談婚論嫁的那一種。

“好啊!今晚一塊吃飯……”在家吃飯有孩子呢,兩孩子能走了,小嘴也叭叭叭的開始說話了。在家吃飯,顧著孩子, 說不到正經的話上。

人家帶著人, 還是第一次來, 乾脆在外麵吃算了。

她還專門給四爺打電話:“晚上開會嗎?”

“不開!”怎麼了?

“要是沒有彆的應酬, 今晚就早點回來, 張一男帶個人來, 咱出去吃飯。”

四爺便把晚上可去可不去的應酬推了, 張一男的事更重要。

去彆的地方吃飯倒是大不必, 就去火鍋店吃吧。

張一男帶來的人今年十了,去年博士才畢業,留校了。他是搞天文研究的, 專業不算是多熱門,但是留校做老師的話還是挺好的。

人長的很普通, 中等身材,是個很憨厚的人。不過家境普通了一下,父母都是環衛工人,但好在沒下崗,很拮據, 但日子能過。

家境上、成長環境上,兩家的情況相差不大。

張一男跟桐桐坐在沙發上聊:“我是覺得……經濟上我倆肯定是有差距的。”她自己有股份,在學校還有穩定工作, 已經很富裕了,“但生活習慣,消費習慣,我也改不過來。這一點上,我倆又比較合得來。”

“家裡父母呢?見了嗎?”

“見了!很老實……老怕因為他們,耽擱兒子的婚事!尤其是女方經濟能力強,他們一直強調他們有退休金,有房子,有各種保障,不拖累誰……”其實,最打動人的是,“他有個妹妹,是撿來的!打掃衛生撿回家的。自家養著,好好的供養上學……賣血也供養。前年她妹妹大學畢業了,在南邊工作,從工作的第個月,就給家裡寄錢,月月不拉下……但這個錢,老兩口沒用,一直給攢著呢。”

桐桐點頭,張一男為了上學難的呀!她父母為了兒子,可以說忽略了她。但人家這一家子,撿來個女兒,也用儘全力的供養。孩子供養出來了,知恩圖報。沒有一個好的家教,是養不出這樣的孩子的。

張一男說起這個,拿著水果的手微微有些抖,聲音也變的晦澀:“……我覺得這一家人挺好的。”說著,朝餐桌那邊看了一眼,“他那個人……大學念的跟我差不多,幾乎都是打工自己養自己的。家裡有個妹妹要念書,也難。”

桐桐攥著張一男的手捏了捏:“過去!往前都是好日子!”挺好的!張一男成熟,在選人上,一半選男人,一半選男人的家人。這麼想,沒有錯。

四爺跟對方說的也挺高興的,說了一會子話,四個人出去吃飯。

張一男就說:“在家裡吃就得了。”

“不是彆處,家裡自己的火鍋店,不遠,就在小區門口。”

那也行!

在路上走著,桐桐就挽著張一男的胳膊,說家裡的事,也說家裡的長輩明理有多重要。然後就學那老太太,把張一男聽的一愣一愣的:“圖啥呀?”

“這哪有圖啥?有些人就是那樣的人,碰不上是運道,碰上了……那可熱鬨了。”

去吃飯,也未必得是包間,大廳裡有座位也行,隻四個人吃嘛,未必得占個包間。

可老喬哪能叫人在大廳裡吃飯呢?她往上帶:“有地方!”

結果二樓的廳被重新布置過了,就是那種屏風隔開的小隔斷,不算太私密吧,但確實看起來比大廳裡好些。

找個角落,剛好在樓梯的拐角處,桌子不大,四方小桌,坐六個人的那種。

桐桐問人家博士:“有忌口的沒有?”

“忌啥口呀?啥都吃。”

那桐桐就不點了,叫老喬看著上就行了。

老喬那安排能不用心嗎?能專門帶來吃飯的,這就不是外人!一般應酬性的招待,壓根就不會帶來。

金思明知道張一男:“是桐桐的同學,同宿舍的,很照顧桐桐!他們在大學做項目,是一個項目組的……”也老有錢了,“留校工作了!之前那邊婚房裝修,小曄和桐桐忙,很多東西都是桐桐托給她這個老大姐幫著置辦的……說起來,幾個人算是戰友,關係鐵著呢。這個帶來的怕是結婚對象……”

那得重視呀!誰家帶姑爺回家,第一次不得隆重點。

金思明就說:“你去前麵,我看著上……”說著就親自去了,“凍的蟹腿肉還有……這個裝盤!鮮貝……我自己去挑……那個鱈魚,弄個鱈魚片……鵝肝……牛肉多幾盤……彆弄那麼些冰塊撐著……”自家吃,墊點盤底就行。

這一樣樣端上來,酒是專門上外麵買的茅台,四個人喝的話,一人也就二兩多,個人喝的話,一個人也才兩多。

張一男要開車,她不喝。

桐桐和四爺都陪這位博士喝一點,聊的都是學校的事。比如設立分校,學校的硬件建設,工程項目等等,都是這些話題。

正說著呢,邊上有客人路過了。樓梯上來,從這邊路過是通向裡麵十幾個小包間的。二樓的其他地方都隔開半透明的隔斷了。客人直接拐到那邊,不會從這邊路過的。

四爺背對著外麵,沒管。

桐桐坐側麵,習慣性的扭頭看了一眼,正好看見今兒上午約飯的那個李科長。

這會子李科長站在後麵,很殷勤的請其他人往包間裡坐:“……這店裡的味道不錯,嘗嘗就知道了。”

人家進去了,桐桐把涮好的蟹腿肉夾給張一男:“嘗嘗這個……一般火鍋店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