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但行前路(82)一更 但行前路(82……(1 / 2)

但行前路(82)

試了個戲, 也不知道導演到底要看什麼。反正聊了一會子,就又回了。

酒店裡依舊有好些來試鏡的,兩人沒怎麼停留, 直接回了。

桐桐在家研究劇本,四爺把水遞過去:“有些得摳細節, 有些不用。這東西畢竟隻是劇本,隻是曆史演義,不是真的曆史。出品方是國家台,那立意一定很高。它必然是強化了一些地方, 弱化了另外一些地方。”

還真被他說對了!這個時期的背景屬於新舊交替。滅一朝代, 建一朝代, 新朝中又奪帝位。長孫氏短短三十六年的生命裡,可謂精彩絕倫。

八歲之前,她父親尚在,她為幼女,備受寵愛, 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

八歲那年,父親去世, 她被長孫家驅逐,長在外家。

十三歲那年, 她嫁給了唐國公次子李世民。這一年, 隋煬帝親征, 唐國公在征調之列。新婚不久,她的公公要出征了, 而她的婆婆竇氏是隨軍的督糧官。她的丈夫,那個不滿十六歲的少年,在新婚燕爾之際, 也出征了。

還是這一年,她的婆婆在軍中病倒,她的丈夫在病榻前侍奉湯藥,可不久,人還是病逝了。才大婚不久,婆婆便離世了。

十四歲那年,楊玄感謀反,她的舅舅高士廉因與之交好,因而被牽連,被隋煬帝所貶。新婚的小夫妻接連失至親。而長孫氏才嫁到夫家不到一年,又因新婚便喪了婆母正惶恐呢,能給她庇護的舅舅也差點獲罪。

十五那年,她的丈夫李世民入了隋朝的軍伍,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圍困的隋煬帝。

十六歲那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道安撫大使,她的丈夫李世民在李淵身側,常年在邊關與突厥作戰。

她十七歲時,李淵升為太原留守,其長子李建成攜家眷在河東秘密招攬人才,而次子李世民一直跟隨李淵,此時,李世民將長孫氏接到了身邊。此時的長孫氏既無婆母教導,也無妯娌幫襯,她便是唐國公府的宗婦。公公給予她信任支持,丈夫給予她愛護包容。

彼時,十七歲的李家婦以仁德之名名滿太原,李唐家父子的仁義通過李家婦的細微處慢慢的傳播了出去。

十八歲那年,她的丈夫鼓動她的公公起兵,這便是晉陽兵變。

少年夫妻,這四個字聽起來簡單,可其實,少年……就意味著他們是一路相扶持的走過來的。

劇本裡,對於夫妻間的相處場景,設置的不少。尤其是關於時局的看法,李世民從不避諱長孫氏。這一點跟後來,李世民總喜歡問長孫氏朝政的曆史記載是不違背的。

而李世民的這個行為,其實往上追朔,看看李淵和竇氏就知道了。

竇氏十分能乾,李淵甚至出征都帶著她,她做的是軍中的督糧官。打仗打的就是後勤糧草,可見竇氏的才能,也能看出李淵乃至於李家對女子有才便給予施展的這個態度和理念。

想到這裡,桐桐稍微有些怔愣。

四爺看了她一眼,就接著道,“劇本不可能事無巨細的交代,它強化的是夫妻這條線,對妃嬪這條線隻有側麵,沒有正麵的描述……”

桐桐‘嗯’了一聲,“它凸顯的是長孫皇後在朝政上的影響,若是妃嬪出現細化的現象,故事太散亂,這就成了宮鬥了。以出品方的格局,編劇要是沒做好這一點,人家也看不上這個劇本。”

對!就是這個意思。妃嬪在其中隻能算是群演,出現在大的場景中。

桐桐說的不是這個,“我就是想……”

“想什麼?”

“就是有什麼東西閃了一下,你一打岔,我又抓不著了。”桐桐點著劇本,“編劇處理的挺好的,很多細節去琢磨的話,我覺得是有說服力的。比如,李世民納了弟弟的妻子為妃,可其實曆史記載,這位李元吉的原配,被李世民納了去的人,一直被圈養了,也並無名分。而玄武門之變後兩個月,李元吉的這位妻子生了一個兒子,李世民說這個兒子是他的,可是後來卻過繼給了李元吉。”

所以,當時納此女的時候,她身懷六甲,且已經是七八個月孕肚的孕婦了。

這個月份的孕婦,她就是貌若天仙,能有多好看呀?

所以,編劇認為,這是李世民殺了兄弟之後,想保全下兄弟的血脈。彼時,很多事身不由己。秦王府那些舊臣必是會喊著斬草除根的。

隻此法能保全。

這就是塑造人物時候的多麵性了。從曆史記載裡找線索,進而再創造。

有人編造說李元吉的妻子是李世民的情人,那個孩子是他們背著李元吉懷上的;也有人編寫的時候說,李元吉夫妻不睦,李元吉的妻子早想投靠李世民,是她出賣了丈夫,李世民納她是酬功。

曆史的真相不可追了,但桐桐還是更喜歡馬編劇這一版。

一個與人私|通的帝王,是不可能叫臣下敬服擁護的。

然後馬編劇就聯係她,“林老師,你看咱們在哪裡見麵方便。”

桐桐以為馬編劇是來講劇本的,那就工作室吧,那邊的私密性最好,也最方便。

卻沒想到馬編劇找桐桐:“你看叫尹總跟你搭戲,怎麼樣?”

桐桐‘啊’了一聲,“您說誰?”

“尹總呀!”馬編劇就笑,“辛導臨時有點事,推遲一會過來。我們對比之後,還是覺得尹總合適。”

桐桐的麵色一下子就奇怪了起來,“他……不是演員。”

“可跟你搭,他是最合適的。”

我當然知道他跟我搭是最合適的,“不過……”

“賈男當然也很好,但演員還是要講外形的相似度的。行似神也似,才是最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