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扶搖(94)三更 萬裡扶搖(94……(1 / 2)

萬裡扶搖(94)

常青蓮皺眉, 看向柳莊,兩人相互對視,誰也不讓誰。

“這件事……”常青蓮心裡也有她的一本賬,“你張口便是一百萬兩, 你可算過, 滿天下有多少行省。都上京城來讀書, 這不現實!各省若是都這麼開設, 以此為例,這該得多少開銷。若是沒有算清楚這筆賬, 不是操之過急是什麼?”

柳莊皺眉, “常閣老, 下官上了折子, 您有疑問, 為何沒有找下官詢問呢。若是下官不能答, 這屬於思慮不周。您直接駁回來, 我也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可您並沒有找下官問詢過, 這般大事, 隻因要麵臨種種困難, 便不執行,這便是您所為麼?

您沒有問過下官,您怎知下官沒有考量過這個問題。折子上沒有,那是因為下官隻是皇家書院的院正。不在其位, 下官不能謀其政。但若要動問, 關於教育,關於折子上下官的訴求,下官有幾點要說。不知常閣老可否給下官這個機會。”

常青蓮看了對方一眼,“請講。”

“您說的耗費多的事, 臣也思量過。一則,這是第一批,需得吸引更多的人試著去走這條路。尤其是出身寒門的學子,金錢上的補貼永遠更直觀。他們急需改變他們自己的處境,這必然會是首選;

二則,學堂也分等級,一如人才分等級是一樣的。像是皇家書院,必然能吸引最好的學生。而各省便次之!現在連先生都不足,收了學生誰教呢?現在考量這個,是否杞人憂天呢?

便是過些年,真到了這一步了,根據他們的各個學堂的能力,而考量給他們的補助,這才是公平合理的。若有其能,多補貼乃是應有之意;若是能力不濟,偏還要這一部分,那便不能夠了。因此,您以此來反對,才是真不講道理。

三則,也該考量彆的辦學方式。比如,求真館主導的鐵軌的鋪設,火車的製造……我就問,這個火車沒有人開可以嗎?這個軌道沒有人維護可以嗎?這些人誰能培養?是否該考量相關的衙門開設相關的學堂,培養相關專業的人才呢?

像是火車,前期投入大,但後期是賺錢的。他們辦不起學?再比如船舶的製造,他們已經富的流油了,船舶司建不起專門的學堂麼?另有工部,礦業,他們為何不能有自己的學堂?當然了,細則還需完善,比如這樣的學堂歸哪方麵管,或是幾方同管,這是需要慢慢去完成的。

四則,江南多富商,江南文風勝,為何不能鼓勵民間辦學呢?民間辦學的學生,與官學學生當然不同,很多核心……他們不能觸動。但是,商家多作坊,多商貿,他們的人他們消化,人才培養出來,總歸是有用的。此可作為嘗試方向,若是實不可取,等過些年,朝廷緩過來了,再收回朝廷管轄,亦非難事。”

柳莊隻說了這個四個就打住了,然後看常青蓮,“下官知道,這每一個都有很多的弊端,您不需要一一說明,下官儘知。可事有輕重緩解,事情嘛,不辦沒事,辦了就都是事。可若天下無事,那要咱們坐在這裡做什麼呢?做官不就是為了辦事的嗎?遇事便躲,見難便縮,此做法……可朝廷官員之楷模?”

桐桐低下頭,嘴角翹了翹。要麼說,這位厲害呢,她這肚子裡不什麼都有嗎?

她說的這些東西其實是可以放在折子上的,但是她沒有。為什麼不放呢?她說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合情合理。

你常青蓮若是不計前嫌,主動找我問了,那咱們好好共事,我會言之不儘,跟你坦誠交流。但你要是想下絆子,那以咱們這老冤家之間可都太了解彼此了,我知道你會怎麼乾,我留下這一部分就是等著你冒出來,好砸到你臉上的。

最後再來一句,‘遇事便躲,見難便縮’,這樣的人,連做官都不合格,怎麼好意思高居閣老之位呢?

這麼多人呢,誰不要麵子?

街上的乞丐你罵幾句,轉臉還呸你一口,覺得被羞辱了呢。她堂堂閣老,在這麼多人麵前被這麼質疑,難道不是羞辱?

就差指著鼻子說你做官一沒辦事之心,二沒辦事之能,你當的什麼官呀?

或者說,你應該不是沒有辦事之心,隻是因為沒有能耐辦事,不得不胡攪蠻纏,把事壞了了事。

桐桐抬眼去看,常青蓮的嘴唇都氣的發抖了。

柳莊卻還站著,等著她反駁呢。

常青蓮哼笑了一聲,“你也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本官問你,你可知朝廷這些年……”

“常閣老,就事論事,何故顧左右而言他呢?您問的這些,下官不知!但其他幾位閣老知。他們未曾因為您說的緣故反對,那就證明他們認為那不是問題。怎麼?又是您一個人覺得了嗎?”

柳莊也哼笑,“其實,您剛才要是說,您的駁回隻是因為臣從未曾在書院任職過,不了解情況,等了解的詳細了再說,臣還真就無法辯駁了。您要這麼說,就叫老成持重。下次,您記得這麼說吧。”

許元嘉狠狠閉上眼,側頭看了柳莊一眼:差不多得了!怎麼還是這麼咄咄逼人呀!你嘴裡那牙都是毒|牙嗎?咬人一口非得置人於死地不可?

大殿裡靜悄悄的,卡死了!沒人言語。

桐桐舉起手來,“陛下,臣有補充的。”

然後所有人都看過來:什麼意思?你要補刀嗎?

小皇帝點頭,“講。”

“常閣老之前話說了一半,說朝廷這些年……臣猜測,閣老說的該是朝廷的賬目,大家都不清楚。那臣就想著,是否該考慮公布每年朝廷的收入以及具體的支出。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員,包括天下子民,也有權知道,朝廷每年的花費在什麼地方了。

由上到下,儘可能做到賬目公開,若有出入,該檢舉檢舉,該查處查處。也省的,小官小吏,不敢提一點意見。否則,這不了解朝廷的狀況便成了一劑萬能藥,誰……”誰來了都能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