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萬裡扶搖(131)一更(2 / 2)

還沒問呢,自己就撂乾淨了,“書香門第,清貴世家,難怪公子看起來一身清氣。”

李青山便笑,“謝金大人誇獎,您過譽了。學生之前也考過兩次,未能到殿試……”

“不能以舉官論英雄。”四爺就道,“而今各種學堂都有,像是鋪設鐵軌,就有很多人擅長實務,一樣會被舉薦,隻要在任上被人信服,就能被提拔。這樣的官員往往更有威信。因而,從百業,殊途同歸。”

李青山皺眉,他就問說:“如學生這般……擅經學,不擅格物,而今再學,是否晚了。”

這麼一問,周圍就靜了,遠處也靜了。這都是大家所關心的!

“想學……什麼時候都不晚。但是呢,更多的人是有家室拖累。一則,父母年邁,盼著子女成家;二則,成婚之後若是隻就學而不當差,除非家中資助,否則怕是也難以為繼。因此,選適合自己的,未嘗不是一條合適的路。若是心有餘力,或可有其他的嘗試。”

眾人就笑,這個戳那個,那個戳這個。這裡麵大都沒成親,一說起來還都會害羞,相互打趣。

李青山就又問:“儒家經學……乃聖人經注,傳承不衰,常用常新。而近幾年,格物之學興起,儒家便不得重用。而今,學生現在思量的是格物之學興起之後,於新明而言,是利是弊。”

來送果盤的季瑛看了拎著茶水過來的仲琴一眼:這人說的是什麼話?為什麼這麼說,格物哪裡不好了,為何要有這個質疑?質疑就算了,為何要當著金大人的麵說這樣的質疑。他怕不是忘了,金大人是靠什麼立身的。

仲琴攔住季瑛,先彆進去,聽聽裡麵怎麼說。

李青山坐端正了,聲音也變的激昂,他問說:“諸位,立國之本是什麼?”

不等眾人回答,他便回答道:“立本之本,乃是崇尚禮義。禮義當先,不尚權謀;立國之本,在於人心不在技藝。不才以為,若新明是一艘舟艦,那麼,忠信是甲胄,禮義是乾櫓。因而,我也認為,儒家為體,格物為用。儒學為尊,格物次之,此不能亂。”

說著,就又道,“正如對那些小報補充律法以約束,這一點我尤其不能理解。小報所行,非君子所為。儒家教化百姓,教百姓知禮。於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乃為人的行為準則。

而小報呢?窺伺他人行蹤,此為非禮;偷聽他人言談,此為非禮;擅自將他人私事公之於眾,此為非禮。如此非禮之事大行其道,正是近些年儒家教化被格物所取代的弊端呈現。

對此朝廷沒有重視儒家教化,而是選用了法家!認為當以法約束之。諸位,德為先,法為後。以法約束,此乃底線。可若是儒家教化人人受益,都以德行為先,觸法者幾何?而違法者又有幾何?

因而,以法約束小報之行,看似合理,但其實違背的是‘禮義’!若違背禮義,便違背了聖人教化,不符合立國之本,則國將不國!”

話音一落,裡麵掌聲雷動。

季瑛揉了揉腦袋,看仲琴:姐,你聽懂了嗎?我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懂。反正就是,他拋出了一個觀點,引經據典了證實了他的觀點。那違背他的觀點的,就是錯的。

聽起來很有道理,可就是哪裡怪怪的。

但不得不說,“這人口才還怪好的!出口成章,自成邏輯。”

仲琴擺手,“彆言語,聽著。”

果然,掌聲之後,裡麵就傳來金大人的聲音,金大人就說,“《論語》中,有一篇,諸位一定都讀過。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冉有又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

季瑛點頭,這是論語裡的原話。

庶,是庶民的意思。

孔子感歎衛國的人口真多,學生冉有就問說,這麼多人,該怎麼辦呢?孔子回答說,要叫這些人都富起來。冉有又問,富起來之後呢?又該怎麼治理呢?孔子說,要教化他們。

就聽金大人的聲音又傳來,“那麼聖人表達了什麼意思呢?聖人認為一個國家的先決條件,一定是有足夠多的庶民,即人口;其次,便是叫百姓富裕起來;再次,當不為生計而發愁的時候,他們才會受教。庶、富、教,這是三個必須的條件,且順序不能亂。對此,諸位有異議嗎?”

沒有!這是聖人的原話。

“那我再一問,我們現在有足夠多的人口了嗎?”

有了!新明自立國之初,推廣各種作物,提升糧食產量,輕徭薄賦,使得生民休養生息,繁衍人口極多。

四爺就豎起一根手指,“所以,朝廷做到了第一點——庶!有足夠多的庶民。”

是!

“那麼,朝廷要做的第二點便是富!叫百姓富足起來。工,可將農耕中富裕的人口利用起來,叫農人有更多的耕地,叫有手藝的人能靠著手藝養家糊口,這算不算是富民的途徑呢?”

當然!

“富民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沒有富裕起來,達到人人受教化的前提下,那秩序便不要了嗎?此時,先以法鎮之,錯了嗎?”

“…………”好像也沒錯。

四爺就攤手,“教不可或缺!像是諸位,都是受了教化之人,那麼前提是,諸位一定是家境尚可,能一直受教化。朝廷難道沒教化嗎?蒙童免費啟蒙,這便是教化。如果朝廷足夠富裕,那麼每個人從一出生,朝廷便能給予一視同仁的教化……但這不是現在能做到的。

而這位李姓兄台所言,儒為體,格物為用,有理!但這不是分人群,將人分為儒生和格物生。這麼分是不對的!

儒,該被每個人接納,它打造塑造的是德、是心,是性!而格物是工具。

就如同,數千年前刀耕火種,而現在牛耕遍地一樣。儒家傳承了千年,鑄就了精氣神,這是不變的!工具不斷革新,這是一直在變的。我們當以儒家修內,卻也當以格物修外。內外兼修,此方為一個德行高尚,且於國於民有用之人。”

話音一落,又是掌聲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