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人生向暖(79)一更(1 / 2)

人生向暖(79)

婚宴結束, 讓周鵬他們先走,四爺和桐桐多留一天。

林守道和田易陽也不能這麼快的就離開,早一天回去, 晚一天走,這表達的都是重視。

但四爺和桐桐是真有事,因為要乾的事與農業息息相關。農產品作為原材料, 著眼其實還在農村。

農村現在是什麼情況, 他們隻是聽說, 沒有真正的沉下來看一看。

晚半晌,客人走了,村裡的人幫著收拾喜宴後的一片狼藉, 桐桐和四爺就出來了, 順著河邊的小路一路走著, 看地裡的莊稼。

恬恬半大不大的孩子, 墜在後麵,跟著一起玩。

桐桐就問恬恬:“你現在一個星期得多少生活費?”

恬恬折路邊的野花,“五塊錢左右!我帶乾糧的。咱們屯子距離鎮子近,我周三能回來一趟, 取點饅頭餅子,在學校放在灶上熱一熱就得了。我們班的同學都帶小鹹菜,我媽說不吃菜不成,叫我買學校的菜吃, 花的比彆人還多呢。”

“五塊錢……還比彆人多?”

“嗯!”恬恬把手裡的一把野花遞過去又重新去采,“春上都是白菜土豆, 不咋貴!等白菜吃完了,土豆也長芽了,菜苗該間了, 多出來的菜苗跟豆腐粉條燉了……我們就吃那個。要是不帶主食,一星期也就是十塊錢的樣兒吧。”

桐桐看著一望無際的田野,四爺輕輕的拽了她,她腳下跟著一挪,才發現差點踩到馬糞上。

是了!看這車轍印,現在農家大部分的農耕工具依舊是牲口。

桐桐還真沒注意過:“拖拉機多少錢來著?”

看多大的,一般的農家用的,“一萬七八到兩萬。”按照一萬八算,這個價格相當於叫農戶用五萬斤玉米去換。

種出五萬斤玉米,這裡麵得含有各種成本以及農業稅收,把這些都扣除掉,得留夠一家子一年到頭的開銷,試問還能留下多少換成錢購買大型的農業生產資料呢?

恬恬朝村頭指了指,“他家有兩個兒子在南邊打工,出去三年,今年春上回來買了一台拖拉機……聽說在外麵一年能掙一萬多。”

看了一圈,天黑了才回來。

桐桐說林玲,“小姑,你擱家裡給我多養幾頭豬唄。”

“不喂飼料,是吧?”林玲忙著手裡的活,笑著應承,“成!瓜菜豬草麩糠喂著,年底殺好了,你開車回來拉吧。”

四爺將包遞給桐桐,桐桐把四爺包裡的現金拿了,隻剩下幾百塊路上花銷的。又把她自己的現金也取出來,先湊了個五千數了數全推給小姑:“雞鴨鵝豬,這是定金,我們也是幫彆的買的!”

瞎扯!誰要買這麼些肉。

“真的!”桐桐硬塞過去,“年前得給老師送的!做學生的送啥都不合適,就是農家土產,貴也不貴,是個心意!看著不少,但送的人多了,真就沒多的。”

那也不至於這麼些。

“把所有的肉類都放在一塊,均價也就是四塊。五千塊能買一千來斤的肉。送人一份禮,這不得有一隻雞、一隻鴨、一隻鵝,再加上一吊子豬肉,加起來有二十斤吧。”

嗯!

“一千斤肉才能分給五十個人而已,很多嗎?還有我媽科室的領導和同事,我們在本市的同學,這麼一分,真不一定夠。”

田易陽剛開始沒言語,現在這麼一算,確實!這玩意年前送親近的人,實在。

她忙說小姑子:“拿著吧!”是有幫扶的意思,自家也確實需要!有這麼些現錢,地裡種些糧食夠吃,小姑子帶著孩子,隻娘倆鄉下過的那都得大差不差。

說著話,硬給塞到兜裡,“你們姑侄倆,還非得分個誰占便宜誰吃虧?”

林玲看了父母一眼,老兩口點了頭了,她才收下,“行!需要的時候言語,提前收拾好,隻管回來拉就是了。”

剛進門的新娘子手腳勤快的給二叔一家收拾回城帶的蔬菜瓜果,心說:這麼著哪有日子不好過的?擺明裡往裡貼補嘛。

這麼想著,又拎了簍子,去菜園子專撿嫩生的茄子摘,都是些半大不大的,這種吃著最好吃了。

王娥看見了也沒言語。

林雨耕拿著手電筒過去,“乾啥呢?這都晚上,啥也看不見。”蚊子嗡嗡嗡的,也不怕吃了你?

楊園低聲道:“我記得去年去城裡,家裡叫捎帶了不少菜乾?”

“嗯!咋了?”

“今年多曬點……”你不是說你堂妹愛吃麼?“秋黃瓜也多種些,醬些黃瓜。”

林雨耕看了她一眼,隻打著燈沒言語。

第二天給桐桐兩輛車的後備箱塞的滿滿的了,新媳婦都隻跟在最後,多餘的話一句都沒說過。

回城的車上,田易陽坐桐桐的車,林守道坐四爺的車給四爺作伴去了。

隻母女倆,田易陽說話就沒忌諱了,直接說:“怪不得那楊家挑挑揀揀,你奶奶還就是願意這個婚事,你伯娘有幾次都不想結親了,你奶非摁著你伯娘,就覺得這個親事好。果然,你奶奶的眼光是好。”

從訂婚到結婚,拖拖拉拉兩年多,快三年了。

又是要叫蓋新房,又是要叫裝修,家電之類的得配齊,彩禮當然也沒少。說好的陪嫁一輛摩托車的,最後說是新娘子不叫買摩托車,叫父母陪嫁了一張支票。

這新媳婦是把彩禮和陪嫁折合成錢陪嫁過來的。

“你看給咱們準備那麼些,隻做不說,不故意的擺功勞。”田易陽就說,“隻看這個就知道了,這媳婦比一般人都聰明。”會來事!

是有這麼點意思!桐桐就說田易陽,“有些事得想到前頭,咱家的店,我小耕哥比一般人儘心,這話擱得住吧。”

那是!你爸在不在的,生意照常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