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 春秋法令(2 / 2)

工作人員們臉上並沒什麼變化,伍愛華又沒有說什麼錯誤的東西,這事隻要好好學政治,都是常識罷了。

隻剩下古代國君,有人心向往之,比如晉文公:“天然能夠轉化為軍隊的人,如果我國農民也能這樣多好!”

也有人心裡擔憂,譬如堡宗:“要是有這種存在,夜裡如何安眠?”

彆管他們心裡想了些什麼,伍愛華這話真的是自己突然想到的,不是根據網警的指示說出來的,所以說完之後她也沒有擴展,隻是慣例跑題後緊跟著說道:“除了軍事製度外,春秋的司法製度和西周也有不同之處,每個國家的設置都不儘相同。”

“比如說晉、鄭、魯把司法官稱為司寇,楚、陳、唐等國家則是把司法官稱為司敗,”伍愛華說著又想起來:“說起來孔子還當過魯國的大司寇。”

“要麼說孔子時貴族呢,那時候的司寇位高權重,據說是貴族世襲的崗位,孔子能夠擔當魯國的大司寇,和他當時的名聲有直接關係,他大概在年近五十的時候被魯國任命為地方官員,而後升職去了中央,先是管工業製造,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魯國的大司寇,這也是孔子當過的最大的官。”

“其實魯國給孔子

大司寇,是對於孔子當時政治地位和號召力的體現,不過孔子這官也沒當多久,據說三個月就被其他貴族趕下了台。”

“孔子雖然乾了兩三年就下台了,但是孔子這條路的存在,給了後世很多儒生一條思路。”伍愛華說著又不知不覺偏了題:“後世很多儒生考不上科舉,或者考上科舉但是不懂怎麼當官一直蹉跎沒辦法升職,就會放棄科舉或者辭官跑去教書育人、著書立傳,名氣出來之後就會成為當時的大儒,然後借用名聲來獲取權力。”

聽到伍愛華說出這一點,很多大儒都忍不住冷汗:這兔子怎麼什麼都說啊?

不管伍愛華想說什麼,大儒們都沒辦法阻止,於是隻能聽著伍愛華繼續說道:“這些大儒獲取權力的方式有幾條。”

“第一是朝廷直接征招他們進入朝堂,成為皇子的老師或者某種官員,獲取了實際的權力。”

“第二種是通過送自己的學生們進入朝堂,變相施加自己的影響。”

“第三種是利用自己的名聲號召士林,從而達成自己的目的。”

“第四種則是通過影響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從而讓社會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

伍愛華這話說完,很多人都陷入了沉思:原來除了科舉之外,還有這麼多條路嗎?

“學而優則仕,是古代學子一直以來認定的事情,”伍愛華說著還特彆不解:“我也是不明白了,學習好的一定懂怎麼做好官嗎?做官就用做官的考核,何必考核如何做學問?”

“古代科舉相當於什麼?相當於你在寫完申論和公文寫作後,還讓你進行文學詩歌創作。”伍愛華說著就搖頭:“作詩和做官之間明明一點聯係都沒有?!”

“典型的例如憫農的作者李紳,”伍愛華舉例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簡直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李紳可算不上什麼能臣好官。”

“而且最可怕的是什麼?”

“是唐朝科舉還知道考明經、明法、明算,選擇性地選拔翰林院和禮部、刑部和大理寺、戶部和工部的人才,讓專業的人乾專業的事,結果在明清的時候,大家做的都是讓適合搞文學創作、針砭時弊的人跑去算賬判案!”

“官員們從小隻讀聖賢書,如何能夠懂得這些東西?於是錢糧師爺和刑名師爺也

就應運而生。”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伍愛華說著:“想來這支付幕僚的費用都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了。”

“不過我們還有一個理解,說這個三年清知府的清,說的不是清廉的清,而是說當三年大清的知府,可以拿到十萬兩銀子,大明的卻沒有。”

“其實吧,大明不是沒有知府能拿到這個數,隻是這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