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章 戰國法律(1 / 2)

《開局給秦始皇科普法治思想》全本免費閱讀

“隻要體製沒有改變,這一切都是我的胡思亂想,還是建立在掌握重權的朝臣和皇帝都是有心氣有作為的基礎上,不然隨便來個昏君奸臣,收歸國有不一定會更快完蛋,但是百姓大概率會更苦。”

“不管怎麼看,在封建體製之下,百姓們想要平安度過一生,隻能寄托於運氣,所有的改革歸途都是一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伍愛華說著就想要搖頭,隻覺得百姓們實在是太慘了。

這麼說的時候,伍愛華也看到很多人問取消農業稅的問題,不禁有點奇怪:農業稅取消的時候新聞聯播可是連著轟炸了很久,怎麼還有人不知道?

奇怪的伍愛華看了眼網警。

網警們也很是奇怪:這背後勢力神通廣大,居然不知道農業稅?

至於說對方故意讓伍愛華說農業稅的問題,那更不可能了,這是國家惠農舉措,伍愛華科普的話,隻會對國家有正麵影響,對方能有什麼好處呢?

這麼想著,網警們給了伍愛華一個手勢。

伍愛華了解意思,於是說道:“農業稅的取消,是因為我們在建國之初的時候,為了能夠儘快趕上全球工業發展水平,讓農業給工業供血了很多,等終於能夠有足夠財政保障之後,才取消了農業稅,並且開展一係列農業補貼。”

“這也是為了倡導農民回家發展農業經濟,保證農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伍愛華說著:“這種舉動在我國古代也有,封建時期士農工商的階級劃分,給了農民比較高的地位,就是因為意識到農民以及糧食的重要性。”

“並且農民肯定是比工人、商人要更辛苦收益更少的,也隻有這樣,才需要鼓勵人們綁定在土地上進行耕種,否則人們都跑去經商了,誰來生產糧食?”

“如果一件事情有好處,那麼不需要倡導,人們就會爭搶著去做,古代之所以將農民的地位放那麼高,就是因為這個事情的好處比不過工人和商人,但是國家需要人去做,又拿不出真金白銀,於是隻能用社會地位來規範調整。”

“其實想想也正常,因為工匠的手藝是可以傳給子孫的,商人更是有發家致富的可能,但是農民就是種地種得再好,遇見天災也是顆粒無收,單單隻靠種地積累家財,要靠幾代人的持續幸運才能成為一個地主。”

“為了讓農民甘願種地而不是想著經商致富,古人給各個身份定了等級,並且有一些朝代商人的兒孫還不能參加科舉,對於商人的打壓,是從商鞅開始的。”

“說起商鞅,我們就必須要說戰國時期的法律規定了,”伍愛華神奇地把整個話題圓了回來,繼續說道:“戰國時期,秦國並不是第一個變法的國家。”

“在秦國之前,早就頒布了《國律》,齊國鄒忌也進行了變法,”伍愛華說道:“沒錯,就是那個吾與城北徐公孰美的鄒忌。”

“因為鄒忌這篇諷齊王納諫的小作文是中學必學課文,所以大家都能說兩句鄒忌的話,”伍愛華笑著說道:“吾妻之美我者~”

“事實上,據說鄒忌確實算是個美男子,他也不是醜人多作怪跑去和人家徐公比美,而是因為確實有資本,所以用自己舉例給齊王進諫,才顯得格外有說服力。”

戰國鄒忌聞言,不由捂住臉,隻覺得自己還好沒說自己比徐公美,不然名聲都要壞了。

即使是這樣,也有不少戰國人想要看看鄒忌和徐公到底誰更美一點?

伍愛華此時還在繼續說道:“鄒忌的事跡裡有一個名人,田忌。”

“大家都知道田忌賽馬,就是那個田忌。”伍愛華說著,春秋戰國的人一頭霧水:田忌賽馬是什麼?

出走避禍的田忌:天幕提到我,看來我在後世應當人人皆知?日後難道還有其他機會讓我成就功業?

“差不多同一時期,楚國的吳起也開展了變法,李悝也為魏國變法製定了《法經》。”

“吳起也是當時的名人,還是戰爭中給了秦國重創的名人,最後還寫了本書,叫做《吳子兵法》。”

“法經的內容我之前其實都說過,也說得都差不多了,這裡就是大概提一下,李悝的變革是涉及了行經軍事多方麵的,包括了鞏固小農經濟的立法。”

“從這一點上看,李悝也確實不愧是法家人,思想和商鞅一脈相承,很難說商鞅給秦國定下士農工商級彆的時候,有沒有就是因為覺得李悝做得不錯?”伍愛華調皮了一下:“就是那種你的辦法fine,下一秒mine。”

伍愛華這話一說,現代人在彈幕中都笑出了聲。

【拿來主義居然已經盛行了兩千多年嗎】

【笑死,彆說主播說的很形象】

【立法的抄怎麼能叫抄呢?那叫借鑒!】

古人雖然不懂fine和mine的意思,但是看彈幕也大致明白了,這是說商鞅借鑒李悝呢。

“戰國時期最重要的兩次變法活動——商鞅變法和法經我們之前都已經說過了,如果一定要說還有什麼補充,那就是商鞅樹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律,也就是秦律,而後,律這種體例一直流傳至清朝,後續還有《唐律疏議》、《大明律》、《大清律例》的形式。”

“這麼一說又不得不說宋朝,人家都是律,就你是《宋刑統》,怎麼就這麼不合群呢?”

不合群的宋朝:???等等,怎麼律法的名字也要嘴我們一下?大宋是怎麼惹了她了?

伍愛華這麼說的時候,朱元璋發彈幕了。

【你們不懂,是我們排擠大宋!宋朝就不配】

【你哪個啊?狗吠什麼啊?】

【朕乃欽明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

是的,朱元璋早就從彈幕了中知道了自己未來的封號。

【誰啊,不知道】宋人毫不在意地說道。

明朝的人則是略帶激動:【太、祖啊!】

看著熱鬨的彈幕,伍愛華忍不住說道:“有觀眾扮演了朱元璋嗎?”

說完伍愛華又笑了:“說起來明太祖和商鞅肯定很有共同語言,因為他們都是提倡身份繼承的人。”

“在商鞅規定的秦律下,人的身份是通過血緣繼承的,工匠和商人的孩子也是工匠和商人的戶籍,而在朱元璋也是,軍戶就是一輩子軍戶,工匠也是一輩子工匠。”

“雖然這些規定在我們看來很難評,但是當時社會還真的因為這種政策導致部分人懷才不遇……隻能說,商鞅和朱元璋遭受詛咒的概率進一步提高了。”

“不過這個規定也不是完全限製死了,比如明朝著名才子李東陽、著名首輔張居正,據說都是軍戶出身,但是因為科舉考試厲害,最終成為了文臣~”

【李東陽和張居正那種人,能有幾個呢?】明朝軍戶絕望地問道。

這一問,其實是階級之問。

當身份固定之後,人們便會逐漸喪失創造的可能。

朱元璋這時候又不認了

:“咱哪有說軍戶的兒子一定是軍戶?明明可以隻有一個兒子繼承軍戶的位置,彆的兒子都可以去乾彆的事情!”

朱元璋這麼說的同時,彈幕中也有人提醒。

伍愛華看到彈幕之後,微微笑道:“這個規定我也知道,但是實際執行中……”

伍愛華隻能搖頭說道:“隻需要一個兒子繼承軍戶,在明初的時候還好,明朝中期之後,因為軍戶太苦,家裡往往都是讓最不討父母喜愛的兒子去做這件事情。”

“後麵一家一戶血緣繁衍成為宗族,就變成族中最沒有權力的那戶人家去當軍戶。”

“後來,當軍戶的這一支往往血脈斷絕,不是因為貧苦和身份沒有人家願意嫁女,就是因為家中男丁戰場死絕。”

“也因此,民眾往往畏懼成為軍戶,最終軍戶的戰鬥力也直線下降,畢竟家裡窮苦的人,能指望有什麼好身板呢?”

伍愛華這話說完,朱元璋沒忍住瞪大了眼睛:怎會如此?!

“當然,”伍愛華說道:“百戶以上職位的軍戶就截然不同了,雖然百戶放在朝堂上也隻是小官,但是好歹比平頭百姓要好的多,所以百戶以上職位的軍戶生存和婚嫁還是不成問題的。”

“那年代的軍戶人家,至少要讓家族子弟有錢讀書,才談得上改變命運,”伍愛華又說起了明朝兩位首輔:“首輔張居正家裡是遼王的一等侍衛,所以張居正才有了讀書的機會,他十二歲秀才、十五歲中舉、二十二歲進士,十五歲之前讀書的錢幾乎沒可能是自己掙的。”

“李東陽後來也官居首輔,”伍愛華繼續說著:“據說他三歲能寫尺大的書法,經過神童試之後被當時的皇帝看中,七歲的時候由皇帝下令送他去順天府學讀書。”

“實現這一路徑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他當時家在直隸,所以神童事跡很快上達天聽,二是他家是金吾衛出身,家裡條件不算多好,但是能夠讓他三歲之前就讀書寫字,畢竟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筆墨紙硯也是很貴的!”

“古代的風水師經常會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可見讀書改變命運這事,古往今來就是東亞文明的認同。”

“論學生卷成績的程度,東亞是遠超過全世界其他地區的,中日韓三國都將高考看得很重,而且也不玩國外綜合評定那一套,主要就是看高考成績,畢竟綜合評定這種事情,就和唐朝不糊名的科舉一樣,盤外招實在太多,階級壟斷的手段罷了。”

“糊名?”不同時空,李世民、李治、武則天同時重複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