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力挽狂瀾,大隨女帝(51)(1 / 2)

“保護?他一個嫡出的皇子,陛下把他貶為庶民,讓他在大隋百官的麵前顏麵儘失,這怎能說是保護?”

之玉淡淡一笑,“母後,二皇兄隻是被貶為庶民而已,又不是沒了命。”

“他再怎麼樣,都是你和父皇的兒子,彆人還敢得罪他不成?”

“隻是身上沒有爵位而已,比沒命的強。”

蕭皇後苦笑:“他從小嬌生慣養長大,如今被貶為庶民,也不知他是否能接受這個落差。”

之玉淡然的看著蕭皇後,平靜的道:“能不能接受都得接受。”

“父皇乃天子,他說的話,哪有收回的道理。”

“二皇兄身為皇子,不但不接手朝政造福百姓,反而與突厥勾結,想把她的妹妹送去那苦寒之地.........”

“他這樣的行為,往小了說,是不顧念手足之情,往大了說,就通敵叛國。”

“母後,投敵叛國是什麼罪名,我想你應該知道。 ”

見之玉毫不動搖,蕭皇後癱坐在椅子裡,眼神空洞的道:“二公主,真的沒有回旋的餘地了嗎?”

之玉搖頭,“母後,這是二皇兄最好的結局。”

“他是皇子,讓父皇殺了他,父皇自然不忍。”

“可讓他就這麼逍遙法外,我心中實在不舒服。”

“我若真如他的願嫁去突厥,母後可想過我的下場?”

蕭皇後微微閉眼,遮住了眼中的痛苦,心累的道:“鎮國公主,你的態度本宮知道了。”

“時候不早了,你早些回去休息吧。 ”

“本宮,就不留你了。”

之玉頷首,起身對著蕭皇後拱手道:“兒臣告退。 ”

說完,之玉轉身,毫不留戀的離開了蕭皇後的宮殿。

之玉走後,蕭皇後再也忍不住情緒,低聲哭了出來。

枉她貴為皇後,膝下子女,竟個個都過得不好........

聽到蕭皇後低聲啜泣的聲音後,守在門外的徐姑姑小心翼翼的擺手,讓底下的宮女退下。

翌日。

白雪茫茫中,一身紅衣的之玉顯得格外的耀眼。

“拜見公主。”

秦瓊和徐世積牽馬站在雪地裡,對著前來的之玉拱手。

之玉上前扶起兩人,含笑道:“兩位將軍不必多禮。”

“如今正是冰封的季節,讓你們此時去去突厥,辛苦你們了。”

兩人搖頭,“為大隋儘忠 ,臣不辭勞苦。”

之玉從懷中掏出幾封信,鄭重的遞給兩人。

“這幾封信,都印有我大隋的國璽,但裡麵並沒有內容。”

“你們去突厥後,可依據形式,自行在上麵填寫內容。”

“此行,你們的任務就是把義成公主帶回來。”

“如今大隋與突厥開戰在即,她留在突厥,隻能做祭旗的工具。”

“她為了大隋,受了太多委屈,我大隋.........,無論如何都要讓她好好活著。”

聽到之玉的話,兩人頓時感身上責任重大。

義成公主為了兩國和平,毅然踏上了和親的之路。

他們若不能把義成公主平安帶回來,那他們,枉為大隋的人。

“公主,臣等此去突厥,定然儘力而為,爭取早日把義成公主救回來。”

秦瓊和徐世積拱手,信誓旦旦的保證道。

之玉麵色凝重的看著兩人,“任務固然重要,但你們二人,亦是我大隋的棟梁之材。”

“任何時候,都要以你們自己的性命為先。”

“若任務威脅到你們的生命,那你們......可先放棄任務。”

“本宮......,會做兩手準備的。”

“所以,莫要為了任務,將生死置之度外。 ”

聽到之玉的話,兩人隻覺得一股暖流流過身體,整個人都暖呼呼的。

士為知己者死,公主賞識他們,提拔他們,讓他們步步高升。

他們亦想向公主證明自己的價值,告訴公主,她當初沒有看錯人。

“二位將軍,此去山高路遠,你們保重。”

兩人朝之玉作揖:“公主,保重。”

秦瓊和徐世積的離開,並沒有人在意,因為整個洛陽的人此時關心的,是唐國公府即將舉行的婚禮。

這幾年,天下世家都受到了重創,李家算為數不多沒被動的,所以自然備受關注。

如今李世民娶妻,整個洛陽城的人,都跑去唐國公府圍觀。

書房,之玉拿著毛筆,頭也不抬的在批閱奏折。

她萬萬想不到,李世民成親,唯一的受害者居然是她。

李世民成親,李建成請假,堆積起來的任務,就隻能她來處理。

好久沒有這麼忙碌的之玉覺得,她得去民間收集人才。

老祖宗不處理政務,整天隻想著打仗。她得多收集點人才在麾下,不然老祖宗把疆土擴寬後,她都沒人外派出去接管疆土。

想到這裡,之玉大手一拍,把毛筆狠狠的拍在桌上。

“來人,張貼告示,科舉提前一個月舉行。”

隨著之玉的話音落下,一道不怒自威的聲音響起:“科舉考試時間自該固定,玉兒這是在做些什麼?”

聽到這威嚴的聲音,之玉連忙把手中奏折放下,起身迎接來人。

“父皇。”

嬴政大手一揮,“玉兒免禮。”

說完,他找了個位置便坐了下來,好整以暇的看著之玉道:“玉兒為何要把科舉提前?”

之玉聳肩:“父皇,雪融化後,父皇你就要出征了。”

“以父皇你的本領,由你帶兵,我大隋自然戰無不勝。”

“不把科舉提前的話,我怕到時候派不出人接管突厥 。”

聽到之玉這麼說,嬴政哈哈一笑,“玉兒考慮得倒是周全。”

“不過依照大隋如今的實力,想要拿下突厥,少說也要兩年的時間。”

“所以科舉之事,不急於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