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晉陽(二)(1 / 2)

五代興唐 準噶爾刀王 3034 字 8個月前

五代興唐最新章節!

晉陽城位於汾水的西麵,卡在天龍山與汾河之間的要道上。春秋末年,晉國上卿趙殃家臣董安於在軍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的汾河西岸,構築堅城,趙氏正是憑借關這座高大堅固的晉陽孤城,先後挫敗範氏、中行氏和知氏、韓氏、魏氏的兩次大規模的聯合進攻,最終反敗為勝,轉危為安,其勢力形成了後來的趙國,奠定了與韓、魏“三分晉室”的基礎。

晉陽城屹立了一千五百餘年,自其建成之後,就堵住了北方草原民族從河東南下侵掠的必經之路。除了中原內亂,這座北方的堅城從來都沒有被從雁門關南下的草原民族攻破過,所以河東之地,很少受到戰亂波及,人口密度一直在國內保持在前列。隋末唐國公李淵從晉陽起兵,最終建立大唐帝國,晉陽成為唐王朝有發祥之地。

唐代晉陽城幾經擴建,並被封為北都,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為三京,在唐朝時期晉陽的人口就達到了五十萬之眾,在國內屬於僅次於長安的“一線城市”。受唐末戰亂的影響,晉陽城目前擁有人口大約有二十萬左右,卻是居於國內之冠。

所以當年晉王李克用在丟掉了半個河東後,仍然能夠憑借著太原盆地和忻代、雲州三地,維持一定的兵馬數量,與強大的梁國相抗,成為反梁勢力中最為主要的一支力量。

實際上現在的晉陽城,並不是過去春秋時代趙國上卿董安於所建的晉陽古城,而主要是興建於北魏和北齊時期,又經隋、唐兩朝幾經擴建而成。

北魏時期,權臣高歡在晉陽城外設“大丞相府”,大興土木,於城西天龍山開鑿石窟,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避暑行宮。其後,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立北齊,繼續在高歡所建的晉陽行宮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北齊曆時27年間,修建起了輝煌的晉陽大明宮。

其後,隋煬帝楊廣又在這裡大興土木,繼續擴大晉陽皇宮的規模,在北齊大明宮外築成周長七裡,高逾四丈的“新城”,其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四丈,周長8裡的倉城。此外,隋煬帝在第一次北巡回到晉陽後還曾下詔重建北齊大明宮。並設晉陽宮監管理,有正監、副監各1名。

正因為晉陽城擁有如此宏大的規模,城牆高大堅固,在隋末唐初,突厥頡利可汗曾率二十萬大軍從雁門南下,然而圍晉陽城將近一年不克,最終無奈退兵北返。

唐代貞觀年間,並州長史李績在汾河東岸新建了南北約八裡半,東西約五、六裡的東城,因為東城井水苦鹹難飲,又建設了名為“晉渠”的橫跨汾河直通東城的引水渠,從晉祠送去甘甜的難老泉水。周皇武則天年間,並州長史崔神慶“跨水聯堞”,修建了連結東、西二城的中城。如此,這才形成了現在晉陽城的規模。

如今的晉陽城,橫跨汾水兩岸,東西長十七裡,南北寬近八裡,城中占地麵積近三十平方公裡。西接天龍山,東連五龍山,城牆高逾四丈,猶如一道巨大的屏障,將太原盆地北方的入口完全地給封閉隔絕了起來。

晉王府規模很大,緊挨著晉陽宮,這原是唐代的晉陽皇宮所配屬的東宮建築群。晉陽宮是唐代僅次於長安大明宮、洛陽皇宮外,李唐皇室最大的行宮所在,而且由於沒怎麼遭受過唐末戰爭的破壞,保存得相對十分完整。已曆千年之久的晉陽宮規模宏大,雖然歸李克用管轄,但是晉王李克用卻不願撍越,搬進晉陽宮內居住,隻占據了這片屬於唐代東宮太子府的建築群來作為自己的王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