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殿試、文如驚雷(2 / 2)

殿試就一場過,題目是皇帝親自出的,所謂策論,就是在殿試等著呢。

考試開始後,承輝帝便下去了,不過特意交代考官之一的李清,讓他去看看賈璉寫的啥,承輝帝想第一時間知道賈璉寫的文章內容。

這個交代讓李清很是竊喜,這充分說明,如果孔照想搞潛-規-則,大概是要倒黴的。過渡首輔不好當的,李清心裡默默的同情孔照,同情歸同情,真有機會取而代之,絕不手軟!

作為巡場的考官之一,李清目睹了諸位考生的各種表情,看看題目就很同情他們。這題目吧,沒有基層十年,頂層三年以上的經驗,很難精準的說出一二三來。

考生們怎麼辦?隻能從曆史裡找答案。問題是,讀四書五經的考生們,有幾個能讀多少史書的?中舉之後的幾個月內,有幾

個人會想到殿試這一關呢?等到會試過了,哪裡還有心思讀史書啊。心裡那根緊繃的弦鬆了,都浪的飛起呢!

賈璉看完題目後,第一個感覺就是皇帝所圖不小。否則也不能在殿試考這個,應該是沒指望考生能說出點有用的策略,無非就是看看,哪個考生更接地氣,平時注意觀察經濟民生。

【聖人以國策垂詢,臣璉不勝惶恐,然臣見識不足,竭儘全力而已。】

承輝帝的案前,一份手抄的開頭鬆到,看到這個開頭的承輝帝,微微一笑。

大周朝皇帝喜歡以聖人自居,這一點,勳貴和內侍都是認賬的,讀書人是不認的。至少是不會落在文字上,賈璉很明顯是知道這個規則的,卻落在了文字上,果然是勳貴自己人啊。

【臣觀前朝傾覆,有史家言,臣實亡於萬曆,此言雖善,卻多有遮掩之處,欲言還休,扭捏作態。開源節流,老生常談,如何開源,如何節流?萬曆固有錯,諸臣食利皆有罪。】

承輝帝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狠狠的爽了一下。貶低前朝嘛,很正常。本朝的文人史家,就隻會揪著前朝皇帝的錯誤,大書特書。做臣子的錯誤,都是輕描淡寫。賈璉非常乾脆的表示【諸臣皆有罪】。

現代人的思維,皇帝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企業高層是合夥人+打工人,董事長加高層=食利者。企業倒閉,董事長有錯,高層作為食利者,難道就能逃脫罪責?

隨著文字不斷的抄送皇帝案前,承輝帝看著都開始冒冷汗了,這廝真敢寫啊。

任何一個朝代的初期,食利者這個群體不大,所以國家在治理成本上並不難應付,隨著時間的推移,食利者群體日漸壯大,分食國家之利。這也是一個朝代越到後期,國家財政越難的根源所在。【無他,治理成本增速與國家財政增速不能匹配。】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承輝帝冷汗淋淋,這廝的膽子太大了,這話是能說的麼?

賈璉寫的很快,文章還在不斷的抄送,一般殿試最多三千字,賈璉寫嗨了,眼看五千字都壓不住了,從前朝的財政崩潰入手,著眼當下的問題。

總算是把核心思想丟了出來,士農工商,本朝太祖聖明決斷,適當鬆綁工商,使得本朝之初,快速走出戰亂陰影,大大改善了國家財政,才有了兩代之治的盛世。

開源分內外,對內,給工商業鬆綁,以增加稅收,對外,不能單純的在家等商人上門交易,應該鼓勵沿海走出去,擴大優勢產品在海外的市場,並由國家組織引導優勢產品定價權。

節流分內外,對內,調整徭役政策,征徭役上庶民之利,不可持久,國家工程用工付費,例如修黃河,運河這一類大型工程,徭役期較長,用工必須給與相應的費用。徭役免費固然省錢,需知對朝廷而言,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趕上長期的天災與長期徭役結合,沒準黃河裡又能挖出一隻眼的石人。

賈璉當然不能這麼寫,隻是很含蓄的表示【元、明兩朝,足以為鑒,故加賦斷不可取。】

洋洋灑灑六千字,賈璉午飯都沒吃,中間喝了一口水,廁所也沒上,就這麼寫了五個小時才停筆。寫完之後,賈璉渾身無力,往後一靠,要不是考慮形象,很想來個葛優癱。

承輝帝看完之後,總算是鬆了一口氣,賈璉沒提什麼士紳一體納糧,也沒提攤丁入畝,就提了一個土地兼並導致的失地人口,可以用工商業來緩解。人沒個正當職業,必定饑寒起盜心,解決失地人口的生計問題,應當作為各地官員的硬性政績指標,朝廷應加大監督力度。

最後階段,賈璉再次重申了向外發展的好處,比如倭奴處有石見銀山,爪哇有金山,歐羅巴人在新大陸發現了諸多金山銀山等等。【天予不取,必受其咎。臣之淺見,不足一曬,壯膽妄言,誠惶誠恐】以此收尾。

李清作為巡場考官,頻頻走到隔壁殿內,講記下來的文章口述轉達內侍抄錄,整個過程不知道走了多少個來回,清楚的看見了皇帝的反應。

說實話,李清是有心改變現狀的,看了賈璉的文章後,李清覺得自己的視線還是太狹窄了,海外那麼大的世界,竟然沒有仔細的看過,更沒想過要參與進去。

承輝帝卻覺得,賈璉還是很收斂了,沒有寫出那種誅心的文字。比如,歐陸蠻夷堅船利炮,今天能到大周做生意,明天就能炮轟沿海,登陸搶劫。前朝倭寇之類的話也沒說,算是很給皇帝麵子了,沒有把大周朝所謂盛世的麵子扯下來。

真要放開了些,賈璉來一句稍有天災,百姓賣兒賣女的盛世麼?承輝帝和群臣都能當場破防的,那真是精彩的一幕。

李清來回走動的太過頻繁了,主考官孔照端坐不動,早就注意到賈璉那邊。

這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