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都在樹典型(2 / 2)

次日天色微明,王村的百姓都起來了,寒風中喝一口熱氣騰騰的番薯絲米粥,婦孺們收拾家園,清洗舊衣物,小孩們成群結隊的去打柴,成年男丁下地。荒廢一年的土地,需要翻一下,清理雜草,曬乾燒灰,來年才能耕作。

農耕社會的底層百姓,很多人一輩子的活動範圍不過方圓五十裡。是他們不想走的遠一點麼?非也,是朝廷用法律把百姓束縛在土地上,農耕國家沒人種地,是要出大問題的。

鄖陽這邊山多,百姓在不多的水田裡種的大米,他們可一口都吃不到,最多吃一口米糠和野菜的混合物。明末引進,大周朝太祖大力推廣的番薯,才是這裡百姓最常吃的糧食。

就這麼幾樣東西,百姓果腹之物,在鄖陽這個地界上都不能保證吃飽。

一直高度關注王村的賈璉,獲悉回報後,忍不住歎息:“勤勞已經深入骨髓,百姓的生命力如同野草,給點陽光雨露,就能茁壯成長。一丁點的希望都看不到,才會鋌而走險。”

一個典型誕生後,無數的人跟著效仿。不斷有小股亂民下山,一開始還能有點好條件,比如給頭耕牛之類的。後來的就彆想了,能有糧食種子農具

,就已經是竭力支應的結果。

慶幸的是這一政策得到了承輝帝的大力支持,嚴令周邊各府,不得借機漲價。

這時候的官府對商人是不講道理的,一把菜刀,平時賣五十文,現在你敢賣八十文,都能給你抓起來。讓伱知道什麼叫官府的鐵拳。

王村是一個特例,多數百姓無非是回到了原來的村子,即便如此,產生的效應也是驚人的。山上的亂民,如同一個漸漸被抽乾水的池魚,日子一天一天的難過。

眼瞅著年關將至,鄖陽山裡沒有下山的亂民團夥不多了。稀稀拉拉的還有六七股,其中為首的徐、丁二人,最近的日子是真的不好過。

彆人敢下山,這哥倆是真不敢。身上拉了太多來自官府的仇恨,還有就是沾的人命太多。真的害怕,不敢冒險。因為這幾乎是絕對要送命的事情。

一早起來,徐良將麾下的頭目都叫一起開會:“我決定先下山看看,去會一會那個南陽百姓口中的賈恩公。”

手下紛紛反對,理由也很充分。知府是大哥帶人砍的,當初涉事的士紳,那也是大哥帶人滅的門。眼下日子不好過,熬一熬,一個冬天過去了,日子也就能好轉。

“主要的麻煩是缺鹽了,我挑擔柴火進城,看看能不能換到點鹽回來。”

“大哥,城裡的鹽價格確實不高,據說是那個賈大人定的規矩。鹽一百五十文一斤,過了就抓人。上山的關口盤查的嚴,有鹽也沒法帶上山啊。”

“這個好辦,先藏山下,趁夜色下山帶回來就行。”

年底的城關漸漸的熱鬨了起來,有駐軍在就有需求,開始是一些小商小販,後來是一些私娼,再後來自發的形成了一個市場。賈璉聞訊,借機宣布,逢十為小集每個月十五為大集。

臘月十五,年前最後一次大集,城關的市場人流達到了峰值。

擺攤自然要繳費,從一文錢到五文錢不等。

新成立的衙役班子們,看到了生財之道。把持熱門攤位,同時打擊那些欺行霸市的行為。

各級官員陸續到位,本地舉人紛紛安排交換去了外地,這是做官的屬地原則。

唯獨鄖陽知府,遲遲沒有上任。不是說沒人不想來,而是承輝帝授意吏部,先壓著。賈璉乾的不錯,鄖陽地麵基本安定,各省大軍陸續回撤,留下一部分軍隊,隻要守住關口,任務難度大大降低了。

賈璉的辦法簡單有效,缺點是燒錢。但這個燒錢力度,遠遠比不了西域之戰。

安頓鄖陽百姓所需的大量物資,極大的活躍了周邊的商業行為。仔細一算賬才發現,過去一年多湖廣一地的投入,就遠遠超過賈璉最近花費的錢糧。

高下立判!

承輝帝覺得湖廣地方官員未必是一群豬,但肯定不是願意彎腰看看地方的人上人。

理解歸理解,但承輝帝不接受。拿了朕的俸祿,卻不肯好好乾活,隻想著往口袋裡撈錢。看看孫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