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破綻(續)(2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5959 字 3個月前

齊軍的首選方案是挖溝渠排水,排乾“彭城湖”,讓寒山堰直接失效。

而駐防彭城的武祥,派出船隻四處偵查,發現齊軍已經在獲水、泗水上遊打造戰船,看來對方也在做水戰的準備。

根據斥候們的偵察得知,齊軍已分兵,一部分留在寒山‘堵’著寒山梁軍,其他兵馬則往東麵而去,看來是要攻打呂梁、下邳,斷寒山梁軍的退路。

齊軍沒有一上來就猛攻,說明禦駕親征的齊帝高洋腦子很清醒,如同一個殺豬的屠夫,在動手前先做好各類準備。

對方在做準備,李笠這邊則早已做好了準備,就等著硬碰硬的交鋒。

李笠對自己在攻防戰中獲勝,有絕對信心,對方挖溝渠排水,短時間內一定不會成功,因為這個時期的徐州(彭城)地區,土壤層相對較薄。

而土壤之下,石頭不少。

證據之一,是彭城泗水河段底部石頭很多,或者可以說,這是“石質河底”,以至於彭城泗水河段有三處激流,是為“三洪”。

這三洪為“秦梁洪”、“徐州洪”、“呂梁洪”,都是因為河道狹窄、河底有石梁,導致河水湍急。

其中,秦梁洪據說是當年秦始皇在泗水打撈九鼎中的一鼎,把大量河底石塊撈上來、堆積岸邊所成。

《史記》對此段曆史有明確記載,張鋌信手拈來:“周有九鼎,象征天下九州,周赧王時,秦昭王取九鼎,其中一鼎飛入泗水。”

“始皇過彭城,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李笠點頭:“對,由此可見,此時的彭城周邊地質情況,土層相對較薄,不像後來...”

“後來?”張鋌聽出李笠的言外之意,但他想不通“後來”是“後”到哪個時候。

李笠驚覺自己差點說漏嘴,趕緊含糊其詞:“滄海桑田,數百年來泥土積累,彭城周邊土層,可不比秦漢時要厚?”

這個後來,當然是‘很久以後’,那一世,他到微山湖旅遊(微山湖在徐州以北,南端距離徐州不算遠),看介紹時知道了一些地理知識。

大概是兩宋之際,黃河下遊改道,奪淮入海(入黃海),而改道後的黃河,也奪了泗水河道,從徐州(彭城)經過。

七百餘年後,到了清朝中期,黃河返回故道,入渤海,泗水故道因為長期的泥沙淤積,也隨之消失。

這期間,徐州變成了黃泛區,七百年來每次發大水後泥沙反複淤積,將徐州地勢慢慢‘墊高’,土壤層越來越厚。

而黃河奪淮入海,使得徐州北麵、泗水故河道上,因為反複淤塞、衝積,出現了一連串湖泊。

這些湖泊為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慢慢變大,然後連接在一起,就是後來著名的微山湖。

微山湖大概成形於明朝後期,所以,這個時代並沒有微山湖,其位置上是泗水河道,以及沿途的一些小型湖泊水澤。

正是因為沒有黃河改道後長期的大量泥沙淤積,此時彭城周邊地勢相對較低,寒山周邊地區的土壤層也相對較薄。

齊軍想要挖深溝排水,就要‘啃’碎石層,再深一些,就是堅硬的岩石層。

在沒有工程機械的時代,要‘啃’碎石層可不容易,耗時耗力,岩石層就更難了。

所以,齊軍在寒山周邊地區挖深溝把‘彭城湖’排乾,受限於地形和地質,短時間內很難做到。

寒山堰所謂的破綻,隻是看起來像是破綻而已。

當然,若不拘泥於在寒山附近挖渠排水,這一構思還是可以實現的,但需要經過大量勘察,摸清地勢和地質,選定最佳施工線路。

勘察可能需要一兩年,施工可能也要至少一年,齊帝禦駕親征,哪來那麼多時間慢慢做這件事?

李笠之前把彭城灌成湖,也是參考了微山湖形成曆史,既然如今彭城周邊地形較後世要低,那麼把彭城周邊變成湖區,有何不可?

太陽西沉,李笠看著窗外夕陽餘暉,笑道:“他們以為我們有破綻,可是,他們自己,破綻也不少。”

張鋌知道李笠說的是什麼,看著窗外,也笑起來:“是呀,他們既然不來攻,我們,就逼他們來攻。”

若把‘彭城湖’看做一個圓,圓心為彭城,圓邊為湖畔及附近城池、要地。

從圓心出發的梁軍兵馬,乘坐船隻可以抵達圓邊上任何一處位置,若投入騎兵在岸上移動作戰,這個圓的半徑會更大。

此即為李笠所說“內線作戰”的優勢,那麼,處於‘外線作戰’態勢的齊軍,要把整個‘圓邊’防住,得動用多少兵力呢?

不防的話,那破綻可就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