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燈會(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6892 字 3個月前

元月十五日,上午,官邸,李笠和妻妾、子女們一起做花燈,為今晚的元宵節賞燈做準備。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這個時代已經流行賞燈,而建康城每年元宵的‘燈會’十分出名。

寒山這裡,也會舉辦元宵燈會,今晚李笠會如前兩年那樣,先在家與家人賞燈,然後作為刺史,參加城內公共場合的燈會。

與家人一起做花燈,辦自家小燈會,就是他每年元宵節必定要做的事情。

五顏六色的紙張,一把把細竹篾、一捆捆細繩,以及一罐罐江湖,加上大大小小十來號人,把房間占了大半。

中間位置的案上,擺著一個花燈模型,李笠和家人們,要按照這個‘微縮’模型,紮出真實大小的花燈——“鯉魚燈”。

到了晚上,庭院裡點起花燈,這鯉魚燈就會放在中間位置,為群燈環繞,宛若眾星拱月那樣。

其構型,為“鯉魚出水”,大致模樣,為波濤之中,前後(高低)兩尾大鯉魚躍出水麵,周圍又有一些小鯉魚環繞。

大小鯉魚,本身就是燈籠,而層層波濤,同樣是一盞盞燈籠。

大鯉魚之中,位置較高那尾口吐明珠,即小燈籠,其下那尾頭頂蓮花,即一盞蓮花燈。

整個尺寸大概是長一丈、寬七尺、高一丈四尺,細節不複雜,隻是小部件多,需要獨立製作,然後‘拚裝’起來。

按著這幾年來全家一起製燈的經驗,李笠作為“工頭”,把‘員工’分組,再將工作‘分包’下去。

成年組:李笠負責製作最複雜的波濤底座,以及各燈籠支架,段玉英打下手。

黃姈和趙孟娘負責製作兩尾大鯉魚,大鯉魚顏色為紅,薛月嫦、薛月娥分彆打下手。

少年組:最年長的李平安、李安寧姊妹,帶著弟弟妹妹做那幾尾小鯉魚,顏色隨意,一人選一種顏色。

嬰幼兒組:在奶娘帶領下旁觀,由李笠的妻母杜氏,以及趙孟娘的母親負責‘安撫’。

旁邊又有樂伎彈奏鋼琴,房間裡大人小孩說著話,歡聲笑語烘托出闔家團圓的喜慶氣氛。

唯一不足,就是李笠的母親吳氏遠在鄱陽,不過有李昕母子陪伴,倒也不至於形單影隻。

按道理,李笠作為吳氏唯一在世的兒子,得把母親接來奉養,亦或是留正室黃姈在家鄉,孝順姑婆(婆婆)。

但他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將母親接來身邊,隻能讓侄兒代勞,順便讓李昕管著李家在家鄉的產業、莊園。

好歹留個‘根’在鄱陽。

當然,李昕作為成年長孫,奉養祖母也是應有之意。

但李笠終究是虧欠侄兒,李昕已經過了二十歲,卻得留在鄱陽孝順祖母,無法為朝廷效力,仕途等同於暫停。

所以當初李笠把長子的封爵讓給李昕,也算是彌補。

不知不覺間,波濤底座初具雛形,段玉英見李笠如此手巧,頗為佩服。

雖然她這兩年來就見識了李笠的‘手工’,但還是難以想象,李笠這個身材高大魁梧的壯漢,做起手工活來,如此細致。

李笠紮著竹篾,說道:“建康每年的元宵節燈會都很熱鬨,有機會,我帶你們去見識見識。”

“若是正好碰到魚龍曼衍表演,可得好好看看,那場麵十分壯觀。”

段玉英點點頭:“嗯,真想看看。”

魚龍曼衍,指的是各種雜戲同時演出,場麵十分壯觀,且雜亂。

段玉英在鄴城時,作為皇帝妃子,當然觀賞過魚龍曼衍,李笠提到魚龍曼衍,她不覺得是什麼暗諷。

因為她知道李笠純粹就是聊天提起來而已。

李笠說著說著,問:“你們北方過元宵節,據說還有‘打簇戲’,如同燈會一般,十分熱鬨,這是怎麼個玩法?”

“妾一下子也說不清。”段玉英笑著搖搖頭,因為光靠說,確實說不清楚。

李笠拿起剪刀剪紙,說:“無妨,若有機會,我到了鄴城,定要見識一下。”

段玉英聞言一愣,點點頭。

李笠所說,彆無深意,純粹是對這個時代的節日習俗感興趣。

元宵燈會,無論南北都很流行,而他知道北方流行的元宵節活動‘打簇戲’,是因為聽人提起一件謀反未遂事件。

大概是十二年前,當時還是東西魏對峙,正月十五日夜,東魏國都鄴城,一如往年那樣,舉辦盛大的元宵燈會,以及‘打簇戲’。

無論貴賤,都來到大街上,夜賞花燈、打簇戲,結果有人意圖趁機謀反,刺殺權臣高歡,並且奪權。

即發動政變。

這場陰謀因為有人告密,走漏了風聲,沒能實行就胎死腹中,主謀及黨羽被一網打儘,最後“伏誅”。

之所以會選擇元宵節發動刺殺、政變,是因為這一晚,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會離開自家,來到街上,參加熱鬨的燈會活動。

如此一來,平日裡難以接近的目標人物,就變得容易接近。

且因為沒有了宵禁、晚上城裡到處都是人,各處要地的戒備不那麼森嚴,參與的政變隊伍可以混跡在人群之中,直撲目標所在之處。

一旦發動,城防兵馬想要救援,卻會因為街道上人滿為患,無法及時趕赴目的地,或者相互照應。

所以城防、宮禁變相被削弱,極易為準備充分的政變軍隊實施‘逐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