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辦法(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5569 字 3個月前

尚書省,官署裡,錄尚書事的江夏王蕭大款,與回京述職的北荊州刺史王僧辯商議事務。

近十年前,邵陵王、河東王、嶽陽王作亂,蕭大款掛帥出征,王僧辯輔佐,不僅平定叛亂,後來還收複沔北失地,所以相互間比較熟悉。

而當年同樣參戰的李笠,此時也在座。

皇帝要以淮陰為行在,厲兵秣馬,籌劃北伐,為此,兩淮地區要實施一些新政。

為了“特事特辦”,尚書省要在兩淮設行台:北道行台。

行台,即尚書行台,為尚書省(尚書台)設在地方的派駐官署,一般管轄數州或十餘州,履行尚書省的部分職權,與都督區不同,很少設立。

新設的北道行台,實際管轄、處理兩淮地區軍政事務,包括人事任免。

兩淮地區的官員,除了刺史、州長史和州司馬的任免以及處置需要先經過尚書省核準,刺史以下官員的任免,由北道行台直接決定。

事後上報即可。

北道行台的主官——行台尚書,由王僧辯擔任。

承擔著尚書令職責的江夏王蕭大款,就北道行台的設立,有一些關鍵事宜要和王僧辯商議。

而李笠之所以列席,是因為北道行台要負責府兵的組建,並要和尚書省做好“對接”,他作為這一製度的倡導者,要參加會談。

府兵製的具體建設,由淮北屯田都督彭均負責。

彭均有數年的“兵轉農”屯田經驗,如今辦起“兵農結合”的府兵製,再合適不過。

說到府兵製,蕭大款有些好奇,雖說兩淮要實行的府兵製,參考了西魏周國的府兵製,但他看過細則,發現有所不同。

王僧辯對西魏周國的府兵製有所耳聞,但李笠擬定的府兵製,另有不同,兼具開荒、屯田、兵轉農的職能。

現在,李笠大進行大概講解。

府兵,就是軍府的兵,軍府,梁國就有,即各州的州軍府、郡軍府。

但府兵的府,是脫離州、郡行政區劃的軍府,為了有所區彆,定名為衛府。

衛府兵,以農為兵,農忙種田,農閒操練,必要時自備兵仗隨軍出征,所以官府會免其租調、勞役,是世兵製的一種改進。

這種兵農結合的兵製,可以在不大幅增加朝廷財政負擔的前提下,有效增加軍隊數量。

而淮北徐州,實行了屯田的衛所兵製度,即組織軍隊屯田,然後一個個屯田聚落會轉變為村落,兵卒解甲歸田,由兵轉農。

李笠擬定的府兵製,和周國的府兵製有區彆,區彆就在於多了“衛所兵”,多了“兵轉農”。

衛府加衛所,農轉兵、兵轉農,既可以在現有土地上組織起府兵隊伍,也可以組織將士開荒,作為衛所兵卸甲歸田。

將屯田的軍事堡壘變成新的民間聚落,並承擔維持當地治安的職責。

衛所兵製度,在徐州實行數年,逐漸完善,效果很不錯,能夠給府兵製帶來額外的活力。

將來朝廷發兵北伐,對於各收複地區的管理,需要靠衛所屯田這個辦法,來給將士們變相的分田地。

而衛所屯田聚落還會作為地方治安力量的支點,協助新任地方官管理收複的州郡,壓製地方上的豪強和賊寇。

並且吸納各地流民,協助地方官將其另行安置,譬如編入廂兵。

廂兵製是徐州實行的又一種製度,廂兵雖然有個“兵”字,但不是軍事編製。

廂兵由流民或者百姓構成,官府將其以軍隊的形式組織起來,作為直接掌握的勞動力,承擔各類勞役,緩解尋常百信的勞役負擔。

因為廂兵製在徐州實行數年,製度較為完善,且鍛煉出不少管理隊伍,所以北道行台在兩淮實行廂兵製,可以有現成的“骨架”可用。

因為廂兵不是兵,所以歸民政管理,北道行台有了廂兵,隻要有錢維持,就有了能直接調動的大量勞動力(相對而言)。

李笠大概介紹了一番,蕭大款有些期盼:一係列新政在兩淮實施,到底能不能成功?

他懷疑李笠鼓動皇帝駐蹕淮陰施彆有所圖,但針對的不是李笠這個人,而是針對某件事。

平心而論,他認為李笠確實有棟梁之才。

李笠這十來年的表現十分出色,無論是打仗,還是治理地方,都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