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考試的試卷?
科舉考試。
新朝新政,要以考試選拔人才入仕,其實這就是國子學考試入仕製度的變革,將參加考試的資格放寬:
由必須是國子生,放寬到可以是尋常百姓。
那麼,印刷考卷的建康印刷作場,以及校對考卷的校書局,臨考前,就容易出事:肯定會有人千方百計要窺探試卷內容。
顏之推可不想碰這種麻煩,所以,還是回去當中書舍人為好。
不過,他和許多人一樣,很關注這個正在醞釀的科舉考試製度。
因為關注的人很多,許多內幕消息不脛而走,傳得沸沸揚揚,顏之推便知道一些。
譬如,參加考試的考生分士、庶,即科舉考試分士榜、庶榜。
譬如,考試計劃分三級,第一級是“鄉試”,在縣範圍內進行。
這一考試的作用類似於最低門檻,目的是初步篩選具備參加考試資格的讀書人,免得那些連字都認不全的人也參加考試、濫竽充數。
第二級是“州試”,通過“鄉試”的考生,可以到州治參加考試,州試上榜後,等同於具備國子學學生的水準。
第三級是“省試”,通過“州試”的考生,到京城(或行在),參加尚書省主持的考試,這場考試,就等同於梁國時國子學的考試。
在省試考試中上榜者,就能入仕,無論士、庶,起家流內官。
僅僅這兩個消息,就能讓無數人激動萬分:憑學問,通過考試入仕,起家流內官,這在以前可是不敢想的。
雖然,之前梁國的國子學也有考試入仕製度,但想要獲得入國子學讀書資格、成為國子生,這可不容易。
而且,國子學的考試,其實黑幕重重,顏之推當年求學時,就知道國子學考試有替考的存在。
許多士族子弟成了國子生後,不學無術,到考試時作弊,也能榜上有名,順利入仕。
所以,這樣的考試製度本身沒錯,但因為實施起來問題太多,所以並不公平,完全扭曲了考試選拔人才的初衷。
現在,新朝建立,要實行的“科舉考試”,特點是放低考試選拔的“準考”門檻,並實行士、庶兩榜。
但最關鍵的還是考試能公平公正舉行,且必須有較為統一的“教材”和學習資料。
所以,朝廷朝廷召集大量經學名家,對各經學典籍進行“定稿”。
定稿後的典籍,經過印刷作場排版、印刷出樣書,樣書就要由校書局來校對。
所以,校書局的工作愈發繁忙,合格的校書人員根本就不夠。
顏之推吃完飯,卻不打算午憩,坐回書案旁,翻看著一本樣書。
看著看著,想到時局。
改朝換代,前朝功臣李笠,變成新朝天子,即便是受禪,但免不了一個“篡”字。
所以顏之推總覺得心裡有個結。
但是,百餘年來,宋、齊、梁更替,不都是這樣麼?
新朝建立,篡位的新君,卻沒按老規矩用各種“優惠政策”,未對世家高門進行拉攏。
反倒是磨刀霍霍,要大動乾戈,不再給特權,不再給各種優待。
對三吳地區的檢籍、檢地,就讓顏之推感受到皇帝對士族們乃至庶族大戶們的惡意。
有很多士族子弟,將新朝新政稱為“苛政猛於虎”,對出身漁家子的皇帝各種詆毀、咒罵。
然而麵對兵強馬壯的軍隊,沒人敢明著反對。
與此同時,皇帝又打算行科舉考試,讓士、庶人才有充分的入仕通道,讓真正用功讀書的人,有機會靠著學問當官。
顏之推一直對士族子弟濫竽充數、不學無術深惡痛絕,所以,對科舉考試製度是極其認同的。
所以,他感受到皇帝對士、庶讀書人的善意。
有時候他會想,若先帝(蕭綱)沒有出事,或者皇太子(蕭大器)當年沒有英年早逝,那麼,李笠能不能以梁國能臣的身份,有一番大作為麼?
很遺憾,不能。
國子學考試黑幕,難道先帝們不知道?知道,卻治理不了,那麼,身為臣子的李笠,自然也改變不了。
先帝們不可能冒著得罪士族的風險,去真正實行檢籍、檢地,所以即便李笠有這個心,也做不到。
隻有當了皇帝,才能從根本上清理各種弊端,讓國家重新煥發生機。
顏之推看著酒壺,聞著酒香,隻覺世事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