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 6 章(1 / 2)

《我給迷人老祖放直播視頻》全本免費閱讀

李月繼續解說到,“百越那個地方,在內陸地區也就是桂林,深山老林,瘴氣叢生,貿貿然衝過去的話,很有可能會十不回一,我給政哥的建議就是輕裝上陣,在外圍搞點種子然後就提桶跑路,回來自己研究怎麼種,這樣比較好,反正隻要培育的好,一切都不是問題。”

李月翻了翻手機正好B站翻到了一個關於袁老的視頻,“這個事情呢,小月月我也不是專業的,大家自己看袁老的視頻吧,能學到多少就算多少啦。”

說著退離光屏。

【袁隆平,男,漢族,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籍貫江西省德安縣,兔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兔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

光屏上出現一個慈祥和藹的老爺爺,在接受采訪,他說道,“我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世界。”

【1949.08-1953.08西南農學院農學係農作物專業學習。1960年7月,他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

【1961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他當時是一個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麵對當時嚴重饑荒,他立誌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饑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

【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係、雄性不育保持係和雄性不育恢複係的三係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農校水稻雄性不孕係選育計劃",呈報省科委與黔陽地區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安江農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將珍貴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裡,麵積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盤7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未破的謎案。袁隆平心痛欲絕。事發後第4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裡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等到雲南省元江縣加速繁殖不育材料。】

【1970年夏,袁隆平從雲南引進野生稻,擬在靖縣(安江農校又搬遷到了靖縣)做雜交,後因沒有進行短光照處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帶領科研小組李必湖、尹華奇來到海南島崖縣南江農場進行三季水稻實驗條件良好的海南,進行研究試驗,向該場技術員與工人調查野生稻分布情況。】

【1976年,雜交水稻成功推廣。】

【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製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1998年12月,出席在廣東肇慶舉行的"863"計劃"超級雜交稻"項目會議。】

【2000年3月底至4月初,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參加水稻科研會議,宣讀《超級雜交稻育種》論文,並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設在菲律賓的雜交稻試種基地進行現場考察;7月5日至7月7日,袁隆平赴安徽安慶主持召開中國兩係優質雜交早稻示範現場會。8月25日、9月10日在湖南郴州主持中國超級雜交稻現場驗收會,超級稻第一期目標達標。同年袁隆平主持的國家"863"計劃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項目通過科技部的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