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 張良:六國士人,才是最擁護科舉取士者(2 / 2)

淳於越聞聽‘再圖反擊’之言,直心道:

果然!始皇帝終究不是堯舜之君,霸道暴虐、興兵掠地,方是其本性!

然而殿中已經沒有他淳於越反駁的餘地。

廷尉李斯附議:“北卻匈奴,為仁善愛民之舉,亦是大秦久安之長遠大計。臣李斯附議。”

通武侯王賁及武城候王離,作為大將王翦之子與孫,代表了大秦的功勳武將。

興兵節製匈奴之事,應該有所表態:“臣王賁附議!”“臣王離附議!”

蒙恬作為旨令指任之人,也出列領命:“臣蒙恬領旨!

必卻匈奴於北境之外,護黔首於大秦之內!”

周邈心裡默背: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正遇此時蒙恬也看向右下首的仙使——

蒙恬:仙使預言,蒙恬必竭力達成!

周邈(歪頭挑眉):???

蒙恬唰地轉頭。

周邈莫名:蒙內史開小差被發現,害羞了?

……

第二件事議畢,就該輪到第三樁了——大興科舉於天下。

大秦權力頂層的那幾人,早在周邈於章台宮,大談大秦基層統治瓦解那一日,就已知曉此事。

且左丞相隗狀當時就已領旨,並開始籌備。

科舉取士,此事在大秦上卿們之間,早已不是秘密。

先前都不曾反對,值此朝議之時,他們又不是淳於越,不會在這個當口討嫌。

左丞相隗狀是統籌實施之人,右丞相王綰就站出來道:

“分科取才舉士,以擢野之遺才,於是任人唯賢、人儘其才,終得共治天下,正所謂聖明之世也!”

“科舉取士,聖明仁政也,臣附議。”

“臣附議!”殿中眾口一聲道。

嬴政隨即道:“右丞相議是。自今年始,分明法、明算、明字和進士四科取才舉士,應試又分縣試、郡試、會試和殿試四級。”

“各科應試範疇,有上卿、博士及各大家編寫參考書目各三冊,將於十月內分發各郡縣。”

“下一個歲首十月,便是第一屆科舉的殿試之月。”

“此屆為特例,往後逢三年一屆科舉。”

科舉取士一旦議定,朝議也至此結束。

今日大朝賀的流程也就結束了。

接下來,嬴政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①,祭祀神靈先祖。

十月是立冬之月,此後天氣逐漸寒冷。

嬴政在禮畢返回時,又去了鹹陽城中選定的,幾戶有兒郎為國捐軀的家中。

為其妻兒父母送上厚衣裳,以禦即將到來的寒冬,也是彰顯大秦對傷亡戰士的撫恤之意。

遠在各軍中,也遵旨各有撫恤。

周邈作為吉祥物也隨駕而行,目睹始皇陛下‘送寒衣’全過程。

大約也是見證了寒衣節的誕生。

而後嬴政及三公九卿返回章台宮,下令天下大酺②。

並與文武百官、六國後裔及遺民、月氏王子等,於章台宮大宴飲。

等到大宴飲散席時,歲首新年第一天也就結束了。

周邈拖著疲憊身體,回到六英宮後倒頭就睡!

……

而隨著大酺結束,朝議三件大事,也以鹹陽為起始傳向各郡縣,昭告於天下!

張良和韓成一行,也回到了在鹹陽的宅子。

甫一進門,再無閒雜人等,張良臉色當即大變!

始皇帝新封的橫陽侯韓成,見張良臉色難看,不由詢問:“卿何以大驚失色?”

形貌昳麗的張良,此時臉上已是血色儘失:“因聽聞了朝議三事。”

韓成分析道:“其一大興鹽業,固然富國富民,卻也不過治標之舉。若大秦國本不穩,富裕也無濟於事。”

“其二,率軍守上郡、北卻匈奴,更是窮兵黷武之舉也,不足為懼。”

“卿是說……其三,科舉取士?”

張良身體本就纖弱,今日一天未得休息,眼下又情緒不穩,已經腳步虛浮,無力向前。

順勢在台階上坐下。

韓成見此,脫下自己的外裳,疊成方塊遞給張良:“石階冰涼,謹防寒涼入體。”

張良接過,墊在台階上。

為韓成此舉的禮賢下士,又思及前途慘淡,不由臉色愈差。

重新坐下,張良泄出一口氣,道:“有此科舉取士之國策,大秦安矣。”

韓成聞言大驚:“卿何出此言?大秦貴族、上卿和功勳們,豈會無動於衷?”

張良哀笑搖頭,否定道:“大秦並非如六國一般,貴族世襲罔替。衛鞅入秦,圖強變法,實行二十等爵製,自此軍功封爵。”

“否則為何衛鞅最終會落得身死且車裂以徇?隻為平息秦國世襲貴族的仇恨罷了。但衛鞅人雖死,變法舉措卻不曾停。”

“大秦如今實行的二十等爵製,爵位確實可繼承,卻也非世襲。

且僅是列侯和倫侯,可完全繼承爵位,卿級爵(左庶長至大庶長)往下,皆是降級繼承。

大庶長繼承,更是降九級繼承,其後依次遞減,直到左庶長往後方才穩定為降兩級

繼承。”

“列侯、倫侯食邑,其餘諸爵食俸祿如官吏。而大秦列侯、倫侯,方才幾何?”

“而今大秦一統天下,此後戰功必然愈難獲得。軍功爵製下的百姓,諸爵後裔,又何處進身、何處封爵?”

韓成雖非大賢,卻也非蠢人,話說到此處,他也恍然大悟。

“因此,大秦貴族、上卿和功勳們,並不抵製科舉取士。

反而這些人,是支持科舉取士的!因為當大秦再無戰事時,其後裔還將有新的晉身之道!”

“正是如此。”張良頷首,讚同韓成的結論。

又道:“至於說,科舉取士的國策施行,擔憂百姓擠占機遇?”

韓成又不懂了:“難道不會?百姓躋身朝堂,現在這些上卿功勳們,難道不會因而被擠占了權位?”

韓成到底是韓國王族,不知底層世情。

張良則要通透多了:“眼下世道,隻說書籍不傳外家,百姓手中便無書籍。既無書籍,如何識字讀書?”

“孔仲尼因材施教,不拘出身,自此私學興盛,卻也隻有七十二賢,私學若乾。然之於天下愚民千萬呢?杯水車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