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東廠(1 / 2)

浮洲錄 夢華lll 3459 字 16天前

《浮洲錄》全本免費閱讀

蘇雲溪沒有說什麼,挪了一下位置,兩人就這樣坐著,各有各的心事。過了一會蘇雲溪突然開口道:“道長,我今天好像聽到你誦經了。”

木易偏了一下頭看向她,少女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我覺得挺有意境的,可我平時沒有仔細讀過這類道家書籍,你可否解釋給我聽呢?”

木槿一愣,她也來聽經嗎?可是白天好像並沒有看到她。他解釋道:“讓自己心靈空明虛寂到極點,使生活的清靜達到極致。在萬物都蓬勃生長的時候,便可以從中仔細觀察它們生死循環的道理。天下萬物雖然紛紛芸芸,但最終都將回複到它們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靜”,靜叫作複歸本性。複歸本性是萬物運動與變化中不變的律則,認識和了解萬物運動與變化都依循著循環往複的律則,叫作“明”。不了解這個不變的律則,輕舉妄動就會有凶險。了解了這個不變的律則的人,就能做到寬容,做到了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體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

蘇雲溪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天下萬物最終都會回到原點嗎?

隨後,木槿又道:“如果說修行的最高境界,我想“大道”虛是其常,有是其變;靜是其常,動是其變。有、動最終必歸於不有、不動。所以,守定常道,萬物雖紛紛擾擾,隻須以虛含有,以靜待動,並且不見其有,不見其動,就不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使自己處於永遠安樂的境地。

道家先祖老子認為,道的本質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虛”的極致和虔誠地守住一個“靜”字,因此他提出了“虛極”、“靜篤”、“靜”、“常”’“明”“容”等概念。

“致虛極,守靜篤。”致,春秋古義有“委身”之義,即將身置於靜寂無極的虛空中。這是修行中的一種自我醒覺狀態,非修行者是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諦的。修道者在修行中,身心融於太虛之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狀態。

“複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因靜是根本,是生命的本質,回歸了這個根本就是常。常是虛、靜。知道這個道理就是明。明,就是智慧、通達、得道。而不知道虛、靜,就會大膽妄為,逞凶害己。老子告誡說:“萬物生生滅滅是大道法則,知而不乾涉是睿智,如果憑借自己的通妄加乾涉,那樣必遭凶險。”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行道時要知道正常合理是什麼樣子,它的樣子就是公正合理,公正合理才能夠保全,保全是至上的信條。知道了天道的規律法則,才可以涵容一切,不倚仗神通妄加乾涉。做到涵容一切才會無私無欲;做到了無私無欲才可能神機博大;神機博大才可能神融太虛;神融太虛才可能同歸生命的本源,隻有回歸那生命本源,才會永存不息。”

蘇雲溪聽完這長篇大論,最後隻是呆呆問了一句:“你說萬物生生滅滅是大道法則,知而不乾涉是睿智,如果憑借自己的通妄加乾涉,那樣必遭凶險?嗯......我倒是不太認同。”

“哦?你有何見解?”木槿也是來了興趣,想看看這個姑娘說些什麼。

蘇雲溪道:“我們醫穀皆是醫者,醫者最不能見的便是萬物之滅。若要說乾涉天道,那麼醫者會遭凶險嗎?萬物生滅或許是天意,可天意難道不可為嗎?”

木槿微微有些一怔,天意可為嗎?

“可是......”他正欲再說些什麼,卻突然被一道聲音打斷。

易雪清牽著南靈衝他們招著手道:“喲,巧啊。你們這是什麼情況,一起坐那乾嘛,七夕可還沒到呢。”

蘇雲溪臉微微一紅,木槿則是黑了臉。冷冷瞟了易雪清一眼道:“易姑娘慎言,木槿乃是一介男兒倒不怕這些。蘇姑娘可是女兒家,怎可憑空汙她清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