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在漢代時期已經十分成熟,為了安定西域,從玉門關到河西四郡,一直到鹽澤都有烽燧設置,而且規模很大,號稱烽燧萬裡相望。
武帝時衛青、霍去病與匈奴作戰,以烽火作為進軍號令,一晝夜就可使河西的信號傳至遼東,遠達數千裡,烽火通信迅速可達,在這個時代是效率最高的軍事通信。
西河四郡的烽燧直到現在還在使用之中,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百裡一城塞,舉放烽火,晝夜不同,白天放煙,夜晚舉火,相鄰的烽火台見到,燃起同樣數量的烽燧,一個接一個,將敵情及時精確地傳遞出去。
此外,火堆和煙柱的多少,代表著敵軍數量多少,以當下的軍情規定:寇賊不滿五百放一炬;賊五百騎以上,放三炬;千人及以上放四炬。
西域各地的軍事設施部署,劉封打算將這些烽燧繼續保留,從玉門關往西域南北兩線做延伸,除了修葺原本的烽燧城堡之外,按照要求建設新的烽燧,北北線分彆由郭統、商越二人監造,用兩年時間完成。
但僅用烽火傳遞軍情還遠遠不夠,固然速度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傳達軍事情報,尤其是複雜的軍情,同時還要加設館驛,與中原采取同樣的管理方式,依靠戰馬傳遞消息。
驛站主要以傳達官府文書、重要情報為主,每個驛站備良馬周車,專門負責傳遞官府文書,接待來往官吏和運送貨物等,甚至可以和商隊休息之地共用,以緩解財政壓力。
邊塞之地,以驛傳製度和烽燧報警配合使用才最為穩妥,不然萬一什麼時候再有混蛋搞個“烽火戲諸侯”的把戲來,可不是鬨著玩的。
天山以北隻剩烏孫、堅昆和康居三國,其中以烏孫實力最強,但劉封不想再大動乾戈發兵征討,決定利用三國之間的關係將其收服,北部還以都護府的形式管轄,這些地方太過遙遠,以目前的軍力來說派駐官員的可能性不大,長期駐兵更是不現實,隻能先遵從舊製,等北部逐漸修建城池,打通整條北麵軍事路線再做調整。
歸順大漢和獨立為國並不相同,自治的形式除了政治上的依存關係之外,其餘方麵都不受官方統屬,屬於自生自滅,而遵從大漢政令則在經濟、軍事方麵都由朝廷統一管轄,各方麵不可同日而語。
等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後,他們看到天山南部各國的繁榮和富足,自然就會思變歸降,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即將到年關,王淩等人建議讓士兵分批回轉兩關,這一日正在商討安排退兵之事,班樓喜滋滋地走進來,笑道:“大將軍欲擒故縱果然精妙,堅昆使者半月來見識到我軍之強盛,龜茲之民心所向,深知堅昆危如累卵,同意我們駐兵相助,事成之後願歸順大漢,年年進貢朝賀。”
“很好,叫他們立刻回轉堅昆,部署兵力小心防守,”劉封淡然一笑,言道,“告訴他們,丁零人雖然強盛,但並非勁敵,他們最危險的敵人,或許就是烏孫。”
“烏孫?”班樓一怔,皺眉道,“將軍之意,烏孫有吞並堅昆之意?”
劉封冷笑道:“烏孫與龜茲既然有稱霸天山南北之意,自然早就將堅昆算計在內了,你此去送行,將烏孫與龜茲聯盟之事告知塔熱爾,他們自會評判。”
“遵命!”班樓領命,又問道:“那堅昆聯姻之事?”
劉封言道:“明年開春,我們自會遣使往堅昆,叫他們儘管準備便是。”
班樓微微蹙眉,不明白劉封既然讓堅昆防備烏孫,為什麼還要繼續同意聯姻之事,但這是大將軍安排,不便多問,看劉封沒有再接見堅昆使者的意思,先去傳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