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在問過祝鎔和符伊年需不需要休息並得到否定回答後,劉同誌請了他二姨父帶領,幾個人提著漁網、魚叉、水桶等物,朝村子後麵的走去,說是要為晚餐填一道菜。
那裡豎著一款石碑,是北極村的村碑,也是北極村的標誌性建築,隻有到了這裡,才能證明你到了北極村、到了華國的最北端。
“南有天涯海角,北有神州北極。”符伊年拉著祝鎔同村碑合影,一下子拍了很多張。
聽到她的話,祝鎔頷首,“等以後有了時間,陪你去海南看天涯海角。”
符伊年毫不客氣,“好呀。”絲毫不表現對他“有時間”這件事的懷疑。
在北極村的村碑下麵有一條小河,據二姨夫介紹,這條河是黑龍江的支流,叫做“墨河”,也就是漠河縣的源頭。
“你們看,這條河好像很臟是不是,但不是臟,其實是因為我們這兒的黑土。”二姨夫是建國初的高中生,文化水平不低,“黑土肥沃,種子撒下去就能長出莊稼來,可謂是旱澇保收。”
“我們黑省以前被稱作‘北大荒’,既有地理原因:緯度高氣候寒冷,一年十二個月又六個月是凍土;也有人為原因:女真入關建立了大清依然認為龍脈在此不可開墾開發。直到建國後,國家進行大規模開墾,現在越來越好了。”
二姨夫神情激動、雀躍,看向遠方的土地飽含深情,眼中有光,“尤其實行了‘大包乾’以後,大家夥兒的乾勁兒十足,北大荒就要變成北大倉了。”
符伊年作為一個農大學生,接觸到這方麵的信息比較多,還是很能理解二姨夫的心情的。北大荒的改造,從建國後國家就十分重視,後來變成北大倉,是幾代人艱苦創業薪火相傳的努力結果。
據她所知,“北大荒”的改造,在建國前就開始了,當時為了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一大批複原軍人來到北大荒,創建了第一批國營農場,拉開了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序幕。
在這之後,更是有十萬轉業官兵、五萬大專院校畢業生、二十萬支邊青年、五十四萬知識青年和大批地方乾部組成的百萬大軍,相繼投身於墾區開發建設。
而且,開發建設並不是人力蠻乾,還投入了很多的科技手段。從墾區建立之初,就設立了實驗室,研製出很多農業科研成果,從整墒土地、育苗、播種、擺栽到施肥都有一套完整的、科學的種植方法。
正是因為有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工作人員的前赴後繼和勇於奉獻,才有了如今已是良田無際,稻麥飄香,城鎮相望的北大倉。
“千百年創業艱辛,換來春滿家園。”符伊年輕聲說,“大道越來越寬闊,日子也會越來越甜的。”
夕陽隻剩餘暉,金黃的光芒依然明亮,照在人身上溫和輕柔。祝鎔偏頭看向符伊年,她的前方是遼闊的黑土地,麵向著雞蛋黃一樣的太陽,陽光照在臉上,他甚至能看清她臉上細小的絨毛。
祝鎔握住符伊年的手,輕輕捏了捏她的手心。符伊年看過來,溫柔地對他笑,臉上綻出一對不太明顯的梨渦。
祝鎔想,他會永遠永遠記住這一刻。
“哎呀,彆煽情了,”劉同誌突然叫了起來,打破了這溫情,“天快黑了,還撈魚不撈了?”
“撈!撈!”符伊年反應過來,歡快的撿起一支撈網,奔著後麵的小河就去了,站在河沿聚精會神地盯著河裡,嘴裡還念念叨叨:“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大鍋裡。”
念叨了兩遍,突然眼神一變,手裡的撈網筆直入水,然後用力撈了——一兜子水出來。
嘩啦啦!河水順著撈網的縫隙都漏出去,最後隻留了一棵水草纏在撈網上。
符伊年:……好丟臉啊。
祝鎔看看她憋紅了的臉色,忍住笑出來的衝動,兩步上前想要指導她,卻被發覺的符伊年抬手止住動作,“彆過來。我自己再試試,不行再找你。”
祝鎔了解她,她說要自己做,那就是要自己去做,並不是矯情或者謙虛。於是祝鎔腳步邁出的方向一轉,回去拿了一把魚叉過來,站到距離符伊年四五步遠的地方。這裡既不會影響她,也能在她有問題的時候及時出手。
符伊年沒有過分關注祝鎔,她正在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撈空,明明看準了的,而且那魚也沒有遊動的很快。
把所有知識在腦子裡過了一遍,突然明白了過來。哎呀媽呀,光的折射呀!自己看到的魚的位置,和實際水裡魚的位置,是有差彆的。這是初中物理啊,差點忘記了。
符伊年又試了兩次,果然撈上魚來了,還是兩條比較大的魚,很重,兩條差不多十來斤,符伊年差點握不住撈網的杆兒,幸虧祝鎔一直注意著她,大聲告訴她扔後麵岸上,她才不至於把魚重新扔回河裡,白費一番力氣。
魚被扔在岸上的離了水,但依然活蹦亂跳,在石堆和雜草間打挺,騰空了幾厘米,再落下。直到沒有了力氣,或者因為脫水太久,偃旗息鼓。
祝鎔那裡也有收獲,他插到了三條,都是和符伊年那兩條差不多大小的,隻不過因為用魚叉插到的,魚身上無一例外都有血窟窿,看起來就不想吃了。
祝鎔注意道符伊年嫌棄的目光,不禁失笑,“那你不要吃了,這麼難看。”
“那不行。”符伊年立即反駁,“肉好吃就行了,身體不好看無所謂。”
又不是人。如果是祝鎔,當然要既好看,又好吃才行。
這麼想著的時候,符伊年就盯著祝鎔的胸口看,他因為彎腰用力,胸肌和腹肌緊繃,短袖都無法遮嚴住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