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3(2 / 2)

碧曦[快穿] 柳亦瑜 4967 字 6個月前

劉舜就跟見著了洪水猛獸一般,麵色大變,立時站了起來,“叔父,我的好叔父!求你了,放過侄兒!你這麼開了金口,阿兄跟十兄一定會壓著我去的。這可是要了侄兒的小命啊!”

“陛下跟我樂意得不得了!阿舜,你到了叔父府邸,可千萬要好好念書。為兄但凡有閒,也會去叔父府邸瞧你的。”劉寄施施然地說起了風涼話,讓劉舜臉上的愁苦更甚。

劉徹也笑著點了頭。

劉舜自知給自己挖了一個坑,如今必然要跳下去,一張臉跟吃了黃連一般苦,“都怪十兄,好好地問什麼一個字。十兄,不然你問問阿兄跟叔父他們,不能隻為難我啊。”

劉徹滿臉的無可奈何,隻得看向了劉安等人,“諸位就來教教阿舜,讓他知道自己有多不學無術。”

劉徹開了口,殿中諸人自然無有不應的。

劉安思慮了一會兒,方才開口,“卑臣認為,屈原一生,在於一個才字。因才而得官,因才而被妒忌,因才而被流放。若是屈原之才用於文學詩賦,取得之成就何其大也。可於政事……..可悲可歎,可惜可惜。”

細細思量,劉安其實並不認為屈原是一個有政治才華之人。

屈原所在屈氏跟楚王一脈是同姓宗族的關係,是從楚王族宗室裡分封出來,而後有了其他的氏,好比商鞅本姓公孫,因為封地在商,又稱為商鞅。屈氏的祖先被分封到了屈這個地方,便以地望為氏,從此就以屈為姓。

屈氏家族是楚國王室裡麵難得的,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國家的命脈跟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脈捆綁在一起,而屈原從小就接受這樣的教育。所以屈原長大後,但凡有一絲一毫有利於楚國的地方,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做。

古往今來,舉凡變法,必要有諸多助力,其一便是一位強有力的君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長期支持。

與堅毅果斷的秦孝公相比,屈原變法的君王楚懷王是一位脾氣隨和,優柔寡斷的人。這樣一個君王,根本不能給予變法足夠的支持,也極其容易被人動搖心誌。屈原堅持選擇在楚國變法,輔佐楚懷王,是一場必敗之局,本身就是極其不明智的決定。

“屈子之一生,卑臣以為,應當用一妄字”田蚡道,“妄起變法,妄動乾戈,妄動朝局,妄動國本。如此狂妄之徒,莫怪被楚懷王遷怒,罷黜流放。”

衡山王劉賜斟酌了半晌,方謹慎地開口,“卑臣以為,屈子敗在’時’之一字上。是時,楚國早已經窮途末路,秦經曆商鞅變法已近百年,吞並六國之勢已成。楚國各勢力守舊陳腐,君王不斷,國力積弊,屈子縱是商君再世,也難力挽狂瀾。”

“臣弟以為,屈子當用一個“人”字”膠東王劉寄朗聲道,“一未曾選對輔佐之人;二未曾選對可用之人;三未曾有可信賴的同謀者;四,屈子本人,就不是一個切合實際的變法者。在不合適的時機,推行不合適的變法,觸犯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本身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做這樣的蠢事,失敗是理所當然的。”

屈原長於楚國,又是王室中人,不可能不知道楚懷王是一個如何性情的人,卻依然堅持要輔佐楚懷王。

春秋戰國時候,商君乃是衛國人,先是到了魏國,然後再到了秦國,才成就了變法。吳起也不是楚國人,不也照樣在楚國變法成功。

劉寄實在不明白,屈原為何那麼執著於留在楚國,致力於一個必敗的結局,最後再三被流放了,矢誌不渝,最後還自沉殉國。

時下國家民族的界限並非那麼深入人心,甚至人的姓氏都是經常變換的,何況於百年前的戰國,國界線幾乎每天都在變化,戰禍四起,人人時刻處於死亡的恐懼中,哪裡還管得了什麼衛國宋國?

如果國家滅亡了就要殉國,從周朝分封的小國大大小小曾經有過百來個,不斷地吞並滅了多少國家,難不成這些國家的子民都要跟著一起死呢?那到了秦吞並六國之時,還留下多少人?

屈原是楚國王室,商鞅也是衛國王室了,怎麼不見人罵商君叛國,改投他人?

劉舜聽見自己兄長這麼說話,就不太高興了,“屈原本就是楚國人,忠於楚國不是應該的嗎?莫非身為楚國王室,跑去其他國家,就像商鞅那樣才是好的?我可看不慣這樣的人。”

“阿舜這話,深得朕意。”

劉徹聞言,眸中閃過滿意,這就是他看重劉舜的一個長處了,劉舜再紈絝胡鬨,大是大非卻很分得清,對他也是打從心底裡尊敬的。劉徹看向劉舜,語聲微微緩和,帶著真切的笑意,“朕以為,屈子一生,隻得一個忠字,忠心之忠。”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