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糧票(1 / 2)

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次會議通過了,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

從此各種糧食票證,便開始進入中國社會,一個特殊的票證時代正式開始了。

因為糧油的短缺,所以都限量供應了,怎麼限?當然是票證光拿錢不賣給你,糧票!分全國通用糧票和各省,直轄市的地方糧票。

發到老百姓手裡的,都是地方糧票,北京市也發了糧票,但他有個缺點不易保存,全國糧票可以無限期使用,北京市糧票呢,有效期一個月,過期作廢。

全國糧票是鈔票紙印的,9厘米長4厘米寬,北京市糧票呢,最普通的薄紙,長3厘米多點,寬1厘米多點,區彆是真的大。

領取糧票憑北京市居民糧食供應證,每戶人家一本,上麵寫著家裡每個人的姓名,年齡,糧食定量。

院裡的人終於意識到,這個小本本到底有多重要了,它是和戶口聯係在一起的,糧票是個統稱,細分有粗糧票、麵票、米票。

米票不多,每人每月四到五斤,還有就是粗糧票,這是大家的叫法,因為上麵隻有糧票兩個字,在糧站裡隻能買玉米麵,白薯之類。

這時買糧食都要去糧站,糧食是最重要的,統購統銷物資,管製的很嚴,中央有糧食部,地方有糧食局,最基層是糧站,不光賣糧食,還管發糧票。

市鎮糧食定量供應,從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公布施行,文件規定雜糧、麵粉為主食的地區、重體力勞動者、每月四十至四十九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四十四斤、輕體力勞動者、每月二十九至三十九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三十五斤。

最傻眼的要數賈張氏,因為農村開始實施工分製,你乾活才有工分,用工分換取你所需要的,她不乾活啥也沒有了,關鍵還是農村戶口,城裡也沒有她的糧食。

工分其實早就開始實施了,一直到人民公社組建完善成熟,工分才深入人心的。

現在再想轉戶口,已經是不可能了,除非你在城裡有單位上班,她一個隻會撒潑的老太婆,能有個什麼工作?

最關鍵的是,他們家三個人沒有定量糧,全家隻有賈東旭一個人有,這就難辦了。

院裡人的生活水平,明顯下降了,因為糧食定量大家要算著吃,不然堅持不到月底。

特彆是家裡有半大小子的,就比如劉海中家,最近打兒子特彆勤快,三天兩頭就打一頓。

還有就是賈家,兩個女人吃稀得,隻有賈東旭要上班,才有窩窩頭吃,他們算的最仔細,幸虧一個還小吃不了多少。

也多虧了賈東旭,他還是軋鋼廠鉗工,屬於重體力勞動者,每月有四十多斤的供應糧,要不然吃稀的都不夠。

現在的情況就是有錢也沒地方買,四合院裡的人,大部分都有積蓄,但是你得能買到糧食才行。

唯一還好的是,菜和肉這些還沒有限購,大家可以多吃點菜能省不少糧食。

劉大壯家倒是沒有多大改變,隻不過白麵饅頭吃的次數少了。

入秋以後,王府井大街和南鑼鼓巷北口,相繼成立了,王府井百貨大樓,北京市百貨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