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夜遊(1 / 2)

十一月的天氣已經非常冷了,劉大壯穿好衣服在女人的屁股上,輕輕的拍了一巴掌,惹得她“哼哼”兩聲,但是卻一點也沒有動,因為她累了。

悄悄走出屋子給她關好門,一個縱身就上了屋頂,按照既定的路線,使用他的飛簷走壁往家裡趕。

上個月秦淮茹又懷上了第三胎,閒的沒事乾的他晚上就出來溜達,探探還有沒有其它的黑市,發點小財什麼的,還是能讓他高興一下的。

北京城大了去了,也不是他能探的明白的,彆的地方也不認識,弄不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所以他就沿著每天上班的路線前行,軋鋼廠是在東直門外,細究地名的話也就是幾十年後的,察慈小區附近,具體的就要問當地的老人了。

現在的南鑼鼓巷,1952年劃歸東四區管轄,以前都是數字劃分的,我要不細說一下,估計很多人還是不明白。

東城區位於北京市城區東部曆史悠久,遼金時期已出現村落,金代為中都東北部,元代位於大都東半部。

明代永樂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定都北京,東城為十五個坊。

清代屬大興縣,元、明、清三代皇宮、均建於城區內。

民國時,今東城區為當時的內一至內三等區。

1950年,北京內城的七個區合並為五個區,外城五個區合並為四個區,合並後不再分內城外城,統一按照第一區至第九區命名。

1952年圍繞紫禁城,第一區改稱東單區,第二區為西單區,接著就是西四區和東四區。

前三門以南,前門區居中,左右兩邊是宣武區和崇文區,同時,郊區也有了東郊區、南苑區、豐台區、海澱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等名字。

1958年東單東四區合並改稱東城區,因轄區是在、明朝跟清代時期的北京內城東部,所以叫東城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天安門廣場坐落在東城區,全國重大政治活動和慶祝活動,都在這裡舉行。

2010年東城區合並崇文區,成立新東城區。

一路一邊練習輕功,一邊打量著四周,現在到處都在擴建,走到哪都能看到林立的煙囪。

1950年的時候,為了交通方便,在城門北側開了個豁口,所以不用經過城門也能出去。

現在的東直門除了城門樓子跟城牆,彆的都已經拆完了,劉大壯知道,就剩下的這點也保存不了幾年,1959年的時候就會拆除,到時候隻剩下地名還在。

穿過豁口,已經離軋鋼廠沒有多遠了,就在他經過一片民房時,聽到了輕微的女子哭聲。

夜半三更有女子哭聲,不是遇到強盜就是有什麼冤屈,作為一個正直的男人,怎麼能見死不救?

這邊的房子都是一個一個小院,用土磚堆砌而成的,他來到了一個有三間房的小院裡,輕輕落在屋頂向下傾聽。

屋裡沒有燈光,女子也不敢放聲哭,好像在極力壓仰著,害怕彆人聽到似的。

劉大壯扯掉頭套,輕身從屋頂躍下,走到有人的屋子前,輕輕一推門居然開了,屋裡的哭聲也立馬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