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政書之祖,史書之源(2 / 2)

京師學者正在研究從敦皇運來的書籍。

京師學者在那感慨著,這些寫本和抄本皆有千年曆史。

這就是華夏的悠久曆史,很多國家,連五百年的都沒有,往前推是不毛之地。

四大文明古國的華夏,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快看,竟有上古典籍《尚書》,這是我見到的《尚書》文獻中最早的傳世文本,彌足珍貴,我國人當把此國寶守好護好!”

可以說看到這些畫麵,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李信接著說道,現在一萬六千餘件敦皇藏經存於華夏國家圖書館。

位列四大鎮館之寶,《尚書》便是其中一部分,《尚書》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相傳或為孔子晚年整理編纂。

在李信的話音落下,旁邊就看到了孔子及其門人。

商量著編書的事宜。

《書》乃上古之書,上古史書,三千多篇。

因為太多了,不易讀、不易傳。

因此就有了從這三千多篇多中編選百篇,更容易得其精髓。

《書》百篇選擇了數年,而在這之中,自然是介紹一下為什麼從三千多篇中選擇百篇。

百篇為何而選,何為精髓?

讀《書》知先賢治政之本!

讀《書》知朝代興廢之由!

讀《書》知個人修身之要!

在孔子說完之後,孔子門生們就跟著說一句。

孔子門生可不少,門人三千,七十二賢。

這裡一共有七十二人,複合著孔子的話,氣勢也是越來越大。

李信也是跟著說,自然是掩蓋不了七十二門人的氣勢。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歌曲需要大合唱才能表達的道理。

台下的觀眾也是被這氣勢所感染,感覺熱血沸騰,拚命的鼓起掌來。

“在《典籍裡的華夏》讓我們一起識讀《尚書》。”

隨著李信說話,他這邊的帷幕落下,另外一邊的帷幕被打開,央媽的主持人在那解說起來。

訴說著《典籍裡的華夏》,解釋著這部綜藝。

解釋完之後,則是由央媽主持人帶著大家進入了訪談間。

而訪談間則是坐著三位大佬,有國際《尚書》協會的會長、曆史文化教授、曆史研究院古代研究員。

說著說著就聊到了伏生,伏生與周末期出生,在秦朝成為博士。

秦末楚漢之爭,“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很多東西都沒有了。

秦朝發生了“焚書坑儒”,很多書籍被燒,一些書籍被設置為禁書需要銷毀。

伏生則是在逃亡的時候,將書藏於自己家的牆壁之中。

到了漢朝的時候,廢除了‘挾書令’,大家可以自由的看書。

伏生輾轉回家,隻是藏於牆壁的《尚書》因為被蟲蛀被煙熏以及其他情況,隻剩下二十八篇。

伏生就在當地講學,被皇帝知道,漢文帝為了保護文化,希望伏生可以到朝廷上來講。

隻是伏生已九十多歲,無法車馬遠途,皇帝就派人去聽,派去的人就是晁錯,曆代都有《伏生授經圖》,可見伏生作出的貢獻。

如果沒有伏生就沒有《尚書》。

華夏文化就是如此,不絕如縷,薪火相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