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前兩天是長安城裡家家戶戶互送節禮最為頻繁的時候,長安城裡的人大多是習慣中秋節這天與家人白日裡去逛逛東西市,有錢的還會去玄都觀、慈恩寺裡參拜祈福,而晚上多為與親近家人一起合吃團員飯,喝酒賞月放河燈。
所以,多數人就是在中秋節的前兩天互送節禮的。
英國公府,真妙園。
“郎君,夫人那裡打發人來問,今年郎君的中秋節禮是照著去年一樣?還是有所變動?”徐敬真的小廝無為低頭躬身詢問自家郎君道。
許敬真放下前幾日從武當山上來的信,對著無為說:“舅父那裡添上一成我從武當山帶回來的出產,舅母那裡加上兩卷最近我寫好的經卷。”
停頓了一息後,許敬真才繼續說:“和嫂嫂說多要一份常禮,你裝好,咱們一會兒出門再買一些其他的添上。”
無為抬頭詢問:“郎君,要特意去送禮給房家郎君麼?”
徐敬真搖搖頭,站起身整理下這身兒靛藍色的道袍後才說:“承先那裡循舊例就是了,我要去李家。”
“郎君是說長壽坊本草堂的李醫師家?”
徐敬真點點頭,“好了,打些水,我要整理儀容。”
無為聽話的出了門去給自家郎君打水去了,許敬真轉而仔細收起桌上的信紙,一晃而過看到信上是工整的正楷體,許敬真的目光盯在“順其自然”四個字上良久,待得無為打了水進來了才折好信紙放回信封裡,最後放進多寶閣上一個抽屜裡。
李大兄和李二兄此時正在香桂記裡按著李大嫂的吩咐挑選糕點,這糕點最好是當天買剛做好的去送節禮才是禮數,李大伯家、高老醫師以及錢家、高家和李大嫂的娘家蔣家都在長安城內居住。
隻有李二嫂的娘家吳家在長安城外的村子裡,可按著李家待人的方式,這不論是城裡還是鄉下那都是一樣的,該有的禮數必不能少,最多按著遠近有那麼一兩樣禮物會有所不同。
所以,這點心自是要給各家都買上一份的,吳家那份到時拿回家,由李二兄帶著李二嫂明下午去吳家親自送去。
更有臨出門前,李大嫂專門叮囑多買一份,暗地裡好回了房承先之前來李家送的節禮。
正準備付錢的李大兄聽得掌櫃的報的銀錢數,卻是停下了掏荷包的手,轉而一臉疑惑的看向掌櫃的問道:“掌櫃的可是忙的著急而打錯了算盤,這些,和那些都是我家要的。”
李二兄抬手指了自己眼前和站在一旁的李二兄身前那幾匣子點心,麵對李大兄的疑問,香桂記的趙掌櫃卻是咧嘴一笑,輕聲和氣滿臉笑容的對著李大兄解釋道:“沒算錯的。李大郎君且聽我說,你麵前這些和李二郎麵前那些合該十五兩銀子。但因著之前李三娘子在店裡幫著解救錢家小郎,我這鋪子才能繼續開下去,所以我給做主便宜了些,李大郎君給十兩就好。”
說著,這掌櫃的又接過身旁小夥計遞來的一個三層禮盒往李大兄麵前一放,“這個兒就勞煩李大郎君替我送給李三娘子了,祝娘子笑口常開。”
李大兄著實沒想到還能是因著李三娘的原由才得了便宜,笑了笑,衝掌櫃的拱了拱手,道了謝後,就和李二兄左手右手拎了兩趟才一一放到了門外早就叫好的驢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