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張經的二次考較(中)(2 / 2)

寒門崛起 朱郎才儘 3565 字 3個月前

胡宗憲當時的回答是:調兵遣將,江南遭受非常之倭禍,亦當打破尋常之格,南調各省之兵,為江南之援,集中優勢兵力,大力剿殺,必大挫倭寇,以絕外夷窺視神州之念,此一勞永逸之道也。

這兩人的滅倭之策,有重疊但也有區彆,張經都很欣賞。朱平安偏向於大局觀,胡宗憲偏向於具體策略。當然,對於滅倭,朱平安更謹慎,胡宗憲則樂觀許多。

張經就任應天兵部尚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於江南倭寇了解的很透徹了。

這群倭寇強悍凶猛,倭寇並不統一,而是有無數支之多,大的數萬,小的數百,大多都是數千人,其中實力最強的是汪直,其能號令大半的倭寇,繼而是徐海,實力強大,兵馬僅次於汪直,其餘還有彭老生等十餘個大股倭寇。這些倭寇分散在茫茫大海中,時而聚集,時而分散,實難一網打儘!

數支倭寇聚集,人數眾多,戰鬥力彪悍,不好打;小股的倭寇呢,又機動靈活,也不好打,比如最近瘋狂作案、囂張至極的上虞登陸之倭寇,僅有一百餘人,卻戰力奇強,又靈活至極,流竄作案,蹤跡難覓,弄的各地焦頭爛額......

所以,這些倭寇看似烏合之眾,實則難對付的強敵!

至於江南明軍的戰鬥力,張經作為應天兵部尚書是再清楚不過了,不足,很不足......

如此這般形勢,想要迅速剿滅倭寇幾乎不可能,張經的態度也是漸剿。

若要剿滅倭寇,單靠江南的明軍那是萬萬做不到的,江南的衛所軍孱弱,說句不好聽的話,幾乎是不堪一擊,早已經失去了立國時的武勇。若要滅倭,必須如胡宗憲所言,從其他地方上調兵遣將,至於調兵對象,張經心中早就有了理想對象,和胡宗憲南調各省之兵不同,張經他更傾向於調廣西狼兵。

沒錯,就是廣西狼兵!

張經他擔任過兩廣總督,深知廣西狼兵的厲害。嘉靖十六年,廣西斷藤峽叛亂,廣西瑤族攻城殺官,繼而引動苗、瑤、壯等眾多少數民族參與叛亂,聲勢浩大,嘉靖帝見事態嚴重,令張經任兩廣總督,張經上任後,經過了一番艱苦的戰鬥後終於平定了叛亂,在平叛過程中他發現了廣西狼兵這一可怕的戰鬥兵種。廣西狼兵沒什麼文化,大字不識,但是好勇鬥狠,十分彪悍,當年給張經的平叛之路製造了不少麻煩,給張經留下了深刻印象。

倭寇彪悍,還是狼兵彪悍,張經認為是後者。

若是廣西狼兵有倭寇這麼多人,張經覺的或許自己現在還在廣西平叛的路上。

有一則小事就可以看出廣西狼兵的彪悍,張經擔任兩廣總督平定叛亂後,心血來潮想要微服私訪一下基層各地,看看各地是否服王化,但是擔心路上不安全,就從一個壯族寨子裡雇傭了幾個壯族狼兵隨行。路上,碰巧有一隻鹿跳躍出來,這幾個狼兵光著腳,徒步圍追,健步如飛,徒手抓住了鹿,割了肉烤了吃;路上遇到了一隻老鷹在天空盤旋,一個狼兵手起一箭,將它射了下來烤了吃。一天晚上,住在一個小店裡,剛好碰到了一夥強盜,店裡人人麵有懼色,唯獨幾個壯族狼兵好整以暇,盜賊不敢上前,遁逃。

總之,張經早就計劃調廣西狼兵北上江南參與剿倭了,隻是苦於他沒有這個權力。彆看他是應天兵部尚書,但跟京城的兵部尚書相比,他這個兵部尚書是有水分的,當然即便他有京城兵部尚書的權力,他也沒有調兵的權力。兵部尚書看似是軍事最高指揮機構官,但是實際上,兵部尚書可以管武官的升遷,但是對於調兵,卻做不到,兵部壓根沒有這個權力。在明朝,調兵是一件很嚴肅很敏感的事情,需要很多手續,實則上有內閣決定,若要調廣西狼兵,必須要得到內閣的同意,光內閣同意還不行,司禮監的太監們也必須同意才行,兵部隻是具體執行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