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不愧狀元之才(1 / 2)

寒門崛起 朱郎才儘 3557 字 3個月前

眾人一片驚歎、驚詫聲中,胡宗憲卻是微微搖了搖頭,略有一些失望的說道,“朱大人所說的刺刀,可是借鑒了銃槍吧。據《大明會典》記載,景泰二年,神機營出現了銃槍,即在火銃口中塞入短杆矛頭,用於刺殺之用。不過,銃槍隻延續了數年便絕跡了,蓋因短杆矛頭直接塞入火銃口中後,火銃便無法開火了,隻能作為一個插有槍頭的銃槍使用,銃槍和火銃一山不容二虎,而且銃槍這隻虎也是一隻瘸腿的老虎,銃槍插入火銃之中,連接並不牢固,容易脫落或鬆動,影響發力,實戰中還不如一把紅纓槍好使,所以銃槍很快就淘汰出軍備隊列了。”

胡宗憲說完後,眾人如醍醐灌頂一樣,頓時恍然大悟,明白刺刀是什麼了。

“啊,原來銃槍早就有了啊,還很快就被淘汰出局了,怪不得我們沒聽過。”

“胡禦史還真是博學多才啊,不愧是知兵的。沒有一個兵刃是胡禦史不知道的。”

“原來朱大人借鑒的銃槍,隻是把短杆矛頭換成刺殺的刀了而已。”

“隻是把矛頭換成了刀頭而已,銃槍的毛病,刺刀一個也不少,銃槍在戰火和時間考驗下都被淘汰了,隻是換了形狀的刺刀又豈有幸免的道理。”

明白刺刀是怎麼回事,以及被淘汰的曆史後,眾人又占據輿論高地了。

“嗬嗬,胡大人,諸位大人,我確實有受到《大明會典》中記載的銃槍的啟發,不過我所說的刺刀跟銃槍不僅僅是形狀的差彆,而是有本質的區彆。”

朱平安在胡宗憲等人的失望、質疑的注視下,微微笑了笑,輕聲說道。

說完,朱平安輕輕拍了拍手,對台下的親兵點了點頭,給了一個眼神示意。

很快,便有一個親兵拿著一個火銃和一個刺刀樣品走上台來,交到了朱平安的手中。

朱平安接過後,將火銃放在桌上,一手拿起刺刀,一邊展示給張經、胡宗憲等眾人,一邊緩緩開口說道:“總督大人,趙大人,胡禦史,諸位大人,這就是刺刀,是我特意為火器短兵相接準備的一大利器。我看了《大明會典》銃槍出現和淘汰的短暫曆程,我一直在思索,銃槍或者說冷兵器和火銃隻能是一山不容二虎、有我沒他有他沒我的關係嗎?能不能共存,可以可以相輔相成,互相成就?!我深思苦想了很長時間而不得,然後一次靈光乍現,我從火炮鐵箍上得到了啟發,於是就有了現在我手上的刺刀。”

“這是套簡式刺刀,它是套在火銃槍管口外的,不是塞入或者說插入槍管口裡的,它不會影響火銃開火射擊。它和火銃是共生的,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它將火銃和長矛的性能融於一體,有了它,火銃兵將不需要長矛兵、刀盾兵保護,火銃兵將不怵任何短兵相接。當火器將敵人戰陣打的七零八落,當火器給與敵人重大殺傷,當敵人惶恐而逃或者傷亡慘重衝到陣前的時候,就是上刺刀衝鋒收割的時候了。”

朱平安的聲音響徹在眾人腦海中,如餘音繞梁一樣,久久不能消散。

胡宗憲怔怔的看著朱平安手中的刺刀,一個圓筒下麵彎曲伸出了一把模樣怪異的刺刀,似劍非劍,似槍非槍,而是兩根手指粗細的圓錐形,有三個視覺衝擊的棱,長度大約一尺半,看上去猙獰可怖,殺氣騰騰。

可以想象它套在火銃管口的樣子,圓筒套在火銃管口上,這把怪異的刺刀就懸掛在銃管下方,一點也不會影響火銃射擊,端起來就是一把長矛。

此刻,胡宗憲眼中的淡淡失望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濃濃的震驚。

他一開始以為朱平安是將銃槍換成了銃刀而已,一直陷在《大明會典》銃槍的思維裡麵看待朱平安口中的刺刀,帶有一點優越感和一點失望。

可是萬萬沒想到,朱平安也對《大明會典》中銃槍這種冷門知識都知之甚詳,甚至竟然早已跳出了《大明會典》銃槍的案臼,朱平安看到了銃槍放缺點不足,卻沒有放棄,不認為火銃和銃槍是一山不容二虎,而是思索兩者能否共存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