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四尺玉(16)(1 / 2)

凶契 瑆玥 4969 字 10個月前

近朱盯著眼前的玻璃小茶杯,裡麵是半涼的烏龍茶,她似乎還在消化剛才青岫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隻是,從她的表情看得出來,她很想知道這個人為什麼現在會關心這個,受害者身上的刀割傷難道不是凶手為殺人所做的輔助手段嗎。

近朱輕聲回答青岫:“法醫記錄不讓複印,我當時也隻是記下了幾個想要了解的關鍵點。刀割傷是發生在死者背部的,大概有六七處,但都不致命,屬於輕傷。每一處的具體位置沒有記住。”

“刀割傷和致命勒頸傷之間,時間的先後順序是?”青岫問。

不知何時,大家都靜下來在聽兩人的對話。

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個學生模樣的三木所寫出的“時間”,居然是針對這一點的。

這個問題仿佛是對前麵所有問題的一個轉折,因為前麵無論是繩子還是真凶,人們想要印證說明的無疑是“凶手是兩個人,1985年的案子是另一個人做的”。

現在的問題則完全集中到了1985年案子的細節上來,甚至包括受害者背部的刀割傷。

大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習慣性眯起眼睛,這使得他眼角的魚尾紋形成一道與年紀不符的深褶:“刀割傷和致命傷的先後順序,這件事的確耐人尋味。就向我之前說的,如果凶手先持刀傷害了李某,那麼李某勢必會防衛、掙紮、逃命,現場也一定會留下痕跡。但現場記錄非常明確地否認了這一點。那麼我們就按照三木所說的,這兩件事的發生時間換一下,凶手在殺死李某之後又對其屍體進行了刀割行為。”

講到這裡,大風眼角的皺褶更深了:“為什麼?聶某,不,另一個凶手,他為什麼這樣做?”

萬重看向青岫的眼神裡有幾分讚許,此時也攤了攤手:“就是,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做?”

“如果說,聶某殺人是為了體會殺戮的快感,”青岫的語速不疾不徐,“那麼,另一個凶手是為什麼殺人?”

這個問題的跳躍性比較強,顯然大家都沒有做好準備。

萬重看了看青岫的紙條,上麵很好看的寫著“時間”兩個字,即使是原子筆也無法衝淡這種好看。

“時間都是初七,”萬重說,“以聶某來講,初七有可能對其有特殊意義;也有可能,初七是針對之前初七案件的模仿犯罪,這樣可以混淆警方,還可以對民眾造成恐慌。但另一個凶手呢,他為什麼會選擇初七?他應該不會在模仿誰,在寄寓市的這個案子上,他應該算是個‘始作俑者’。但篩選下來,似乎隻有1985年這一個案子是他做的,結合報道中提到過的早在81年、83年發生的初七日人口失蹤案,那些案子是否也和他有關呢?”

三把劍把身體靠在環形沙發的軟靠背上,右耳朵上夾著一根香煙:“真正出現‘七殺案’這個名詞的,正是1985年的這起案子,因為前頭有過兩次人口失蹤案,碰巧都在初七,所以就有人根據這個寫了一部叫《七殺》的長篇推理,把初七人口失蹤的事兒描述得神乎其神,那年頭追報紙連載的讀者眾多,所以當1985年七月初七殺人案發生時,曾在本市引起軒然大波。後來的聶某有意製造初七殺人的模仿犯罪,也並不稀奇,畢竟七殺的傳說在當時很出名。”

“《七殺》那本兒我看過,算是七殺風格的鼻祖了,”小莫的眼鏡從側麵看就是一片璀璨琉璃,“雖然寫得挺精彩,但因為沒有猜中真實的案件走向,所以後來也被其他熱門七殺慢慢替代了。”

小莫看著青岫和萬重投過來的目光,進一步解釋:“《七殺》那本兒書裡的凶手用的是匕首,以刀致命,並沒有繩子勒頸之類的。畢竟書是1985年之前出的,所有的一切都出自作者根據七殺失蹤案的大膽猜測,可惜他猜錯了。”

“為什麼從網上看不到關於失蹤案的詳細報道?《七殺》這本書也沒見人們在論壇裡提。”萬重昨晚熬夜將論壇的帖子都過了一遍,也有人提到過關於七殺案的文學作品,但《七殺》這本書確實今天第一次聽說。

“這本書當年被禁了,85年之前對這類書管得還比較嚴,尤其是和真實案件有關的,可能是怕引起公眾恐慌吧,”三把劍畢竟也是推理界的,所以對這些事如數家珍,“書確實很火,第一次出版遭禁之後,幾乎都是地下秘密進行的盜版印刷,甚至有些學生之間還流傳過手抄本。可能也是因為這本書造成的影響太大,上麵對失蹤案的報道始終是壓著的,我曾經去圖書館專門翻過80年代初的那些報刊,關於失蹤案的報道非常罕見,即使提也是一筆帶過。”

“《七殺》這本書的作者是什麼人?劍哥認識嗎?”萬重覺得這個作者有點意思,居然根據一兩起失蹤案就寫出了一本暢銷書,這些失蹤案是怎樣引起他注意的呢?

“這個作者現在差不多得六七十歲了,真實姓名不知道,書上的筆名是‘嶺南人’,作品就這一部,後來是否換了個名字重新寫彆的那就不得而知了。”三把劍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