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陝北的路上,遇到一場大雪,胤祥望著滿天茫茫一片,很是擔心:“四哥,這麼冷的天,百姓願意遷去蒙古嗎?”
“朝廷雖然會發放一些救濟糧,可那些糧食隻能保證他們不餓死。”胤禛道,“他們不願意去,在家裡窩著也會被凍死。
“早點到草原,領到朝廷準備的糧食,住進四額駙使人建的土坯房裡,天晴了就去開荒,下雨下雪就窩在房裡貓冬,熬幾個月苦日子就徹底到頭了,他們願意去的。”
胤祥:“咱們上次去的時候,當地百姓說冬日裡取暖全靠抖,陝北離歸化城那麼遠,會凍死?”
“不下暴雪就不會。穿上麥秸編的衣裳鞋,一天有兩頓熱湯,他們能熬過去。”胤禛說著,頓了頓,“這次遷移有兩三萬人,前前後後得用掉兩三百萬兩銀子,年後還有一批前往漠北,還得再用掉一大筆,朝廷也不容易。”
“戶部去年攏賬不是說有四五千萬兩?”胤祥問。
胤禛:“軍餉不能動,用來賑災的銀子也不能動,你們出宮的安家銀子不能動,天下官吏俸祿也不能動,除去這些還有多少銀子可用?”
胤祥啞口無言。
十一月中旬,兩兄弟抵達陝北,當地的將軍已把要遷徙的貧苦百姓聚到軍營附近,就等著兩位皇子過來把人接過去。
百姓最大的願望不過是吃飽穿暖。以前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朝廷不管不問,百姓也認為自己命苦投生到這鳥不拉屎的地方,幾乎沒想過反抗。
如今朝廷大發善心,百姓心裡隻有感激。胤禛來的時候擔心這麼多百姓聚在一塊會借機生事,親眼看到一個個露出感激的目光,胤禛心口發悶,在聚集地稍稍待一會兒就出去了。
到達驛站,胤禛遠遠看到個十分眼熟的人:“小崔掌櫃?”
“四哥認識?”胤祥問。
胤禛:“崔掌櫃的侄子,二嫂的宮女阿簫的男人。”走到跟前就問,“你來這邊做什麼?收貨。”
“不是,是送貨。”小崔掌櫃遞給胤禛一張紙,“東西太多,守門的士兵不準進城,如今東西都堆在城外。”
胤禛接過來:“棉衣棉褲?三萬件?給我的。”
小崔掌櫃:“九月下旬太子妃命奴才們儘快置辦出三萬套棉衣,然後送到陝北親自交到您手上。至於用處,太子妃沒跟奴才說,奴才覺得可能是給要遷去蒙古的百姓準備的。”
“二嫂怎麼知道我們這時候過來?”胤祥很好奇。
小崔掌櫃:“太子妃不知道。奴才十月底就到這邊,一直等您。”
“大概是太子二哥跟二嫂說的。”胤祥說出來,又覺得不對,“如果我和四哥再晚些日子過來,你豈不是得一直等下去?”
小崔掌櫃:“那些棉衣是運通八方的夥計送來的,百姓都知道運通八方的主子是十一爺和十二爺,地痞無賴不敢搗亂,當地官員不敢找麻煩,也會幫襯一二。就算不留人看著,棉衣也不會少。等你出京,奴才再過來也不會耽誤。”
“怪不得。”胤祥道,“走,我跟你去看看。有了這些棉衣,明兒就能上路。”
胤禛和胤祥到城外一戶農院裡,掰開一點線頭,發現裡麵全是白花花的棉絮:“這麼多棉衣不好弄?”
“還行。”小崔掌櫃道,“奴才請山東、安徽、河南三地的掌櫃幫忙找人做的。四爺,東西您收到了,奴才就回去了。”
胤禛:“這麼急?”
小崔掌櫃不好意思道:“奴才的妻子快生了。”
“阿簫快生了?”胤祥道,“那你快回家。”
小崔掌櫃前腳走,胤禛就向康熙稟報此事。
康熙收到胤禛的來信,京城迎來入冬後第一場大雪。看到兒子信上寫到太子妃準備的棉衣很厚,穿在身上走一裡路就出一身汗,望著窗外的雪花,康熙把信遞給梁九功。
梁九功捧在手裡,想看不敢看,顫巍巍問:“皇上,您這是,這是幾個意思?”
“太子妃太精明了。”康熙道,“弘晅小人兒藏不住話,肯定跟他額娘說朕問太子妃有沒有銀子。太子妃不聲不響就弄出三萬件棉衣,把朕堵得啞口無言,還得謝她。”
梁九功苦笑:“這事好事啊。”頓了頓,“太子妃不精明,也沒銀子置辦這麼多棉衣。您十幾個兒子,有十一個兒媳婦,行事如此大方的也隻有太子妃。”
康熙歎氣:“你不懂。”
“您是怕太子妃以後乾政?”梁九功問,“奴才覺得不會。太子妃如果是這個性子,咱們在塞外的時候,她也不會整天呆在帳中,連大公主和二公主都不見。”
康熙仔細回想一番:“好像也是。”
梁九功心想,什麼叫好像,本來就是:“東宮的幾個阿哥雖然大了,兩個格格和五阿哥還小,太子妃整天照看他們,也抽不出工夫管彆的啊。”
砰!
康熙心頭一跳,臉色驟變:“地龍翻身?!梁九功,快,快去東宮喊太子趕緊出來。”
“皇上,不是地龍翻身。”梁九功跟著跑出來,發現腳下沒動,“不是地龍翻身。”轉身對宮女說,“趕緊把皇上的大氅——”
砰!砰!
石舜華走到院裡:“怎麼回事?爺,是不是地龍翻身?”
太子拍拍石舜華的手:“彆擔心,不是。張起麟,去宣九門提督,太子妃,照看好弘晅,孤去乾清宮看看。”
作者有話要說:月底了,三月三十一日,明兒是四月一號,每年這個時候都想擼一篇張叔帶著記憶穿越回來的文網,網,,...: